二奶奶是40年代的人,处在新旧交替之际,那时大多数农村的人都还比较保守,婚姻也不是自由恋爱,基本都是媒妁之言,甚至有的是娃娃亲。
媒妁之言的坏处就是对对方了解得太少,很多媒人会根据双方的家庭介绍他们认为合适的对象。
双方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倾向性找某方面强点的,比如说女方家庭条件差,她就会选择经济条件好一点的男方,但自然男方的长相就会差一些或者身体有某方面的缺陷来达到彼此平衡。
二奶奶就属于寒门嫁地主的典范。但二公公腿有暗疾,并且脾气不是很好。
据母亲讲,二奶奶年轻时也算村里的一枝花:高瘦的个子,瓜子脸,皮肤白皙。
的确她的长相年轻时应该是不赖的,那慈祥的面庞的确是可以看到一些痕迹的,只是岁月不饶人,流逝的光阴,风霜刀刻般地把这个美人摧残了,在二奶奶的额头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
近七十岁时,她的牙渐渐掉光,嘴瘪了下去,看着老了很多岁。
如果她把牙套带上,那倒是显得年轻了很多。
可当年美丽的二奶奶就这样嫁给了二公公,很多人都觉得不配。
二公公个子不高,一米六出头,比二奶奶矮一些,外表长得谦虚很多,脸黑身壮,很结实。
男人长相上次一点,在大多数女人看来其实都不是多大的问题,只要这个男人爱自己,有本事,有格局,当然也有女人只看这个男人是否多金。
二奶奶的男人出生于地主家庭,最大的优点是土地多,父母条件好,能吃上饱饭。
那个年代的人吃穿都缺,能解决温饱的也算“小康”了。
大概因为二奶奶家父母看上的是温饱问题,加上运气一般,二奶奶的婚姻是凑合式的。
所谓凑合只不过是各尽本分,互相配合,使资源最大化。
年轻时二奶奶负责养儿育女,洗扫晨除,做饭洗碗,二公公负责耕地种地,真正意义上的男主外,女主内。
小的时候,总能看到二公公赶着牛从村里走过,如果经过某家门前时牛不愿走,或者拉起大便,二公公就会把牛鞭一挥,大骂几句就走了,其他话语是没有的,让人觉得没有多少人情味。
你在路上遇到他,礼貌叫他一声,他也只是嗯一声就可以了,没有多余的话语,眼神也总是很淡漠的。
而二奶奶则不同,话长话短,喜欢跟人寒暄几句。
路上你遇到她叫她,她总是笑得很甜,笑呵呵问你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有时遇到她吃着东西,她总是会分人一些,不管是她爱吃的包谷花,还是水果。总之,她就是那个大方的人。
我很好奇她和二公公的相处模式,觉得这样的二公公实在是枯燥无味。
跟母亲打听了后,母亲说,不就那样过呗,还能怎样。二公公不爱讲话,二奶奶一讲,有时二公公嫌烦,常常会吼二奶奶几句,搞得二奶奶也不想跟他理论了。
于是他们的交流就变少,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交往。沟通,理解,共鸣自是没有的。
二奶奶把热情留给那些喜欢跟她交流的人。
好在二公公勤快,爱干活,也不计较二奶奶做活多少。
播种或者收割的季节,二公公就更忙了。早出晚归,早早的就赶着牛出去了,黄昏时才回家。
回来收获颇丰,有时一车洋芋,有时一车松毛。到家了,二奶奶就会穿个马褂,跟二公公去背东西。
生活也算平静的过着。或许跟二公公不攀比二奶奶有关。
攀比是个两面词。有时攀比能激活对方的欲望,让人上进。但于婚姻中,攀比却不见得是好事。
彼此付出多少,去努力平衡就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爱,能力和精力去付出就好。
一味看着对方行动,斤斤计较,那就不会长久。
二奶奶二公公就这样权衡着,波澜不惊,无趣而又寡淡的生活了一辈子。像很多农村人的婚姻一般,没有惊喜,也没有暗礁。
二奶奶去七十岁时,大她六岁的二公公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
很多人能清楚地感觉到,二公公的离开对二奶奶而言,也是淡到可以忽略伤悲的,没有眼泪,没有咆哮,有的只是淡淡的失落。
或许没有爱的婚姻会让人容易释怀,亦或许人到一定年龄就会习惯生离死别。
看淡了,就不会不接受生活的残缺和无能为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