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要说评价一部电影的价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这部电影有没有获过什么重量级的奖项。可凡事都有个例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在美国上映时,不仅什么奖项都没有获得,票房甚至都是惨败的。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大一课堂上,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看完的。尽管如此,却依然不能阻碍我喜欢这部伟大的影片。影片一开始,主人公的老婆就和小三上演了一场活春宫,为我们聪明的主人公安迪戴了顶大大的绿帽子。我以为这不是什么好电影,就爬在桌子上睡了,一觉醒来,电影已经播放到艾迪在监狱里办图书馆了。揉了揉朦胧不清的双眼,好奇心顿起,睡意尽去,于是认真的看完了剩余的部分。电影结束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冲回宿舍,又从头开始认真的看了一遍。一遍之后,觉得不过瘾,又刷了一遍。娘的,能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有道是盛名之下无虚士,老祖宗诚不我欺啊。
前两天我又刷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又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什么是好作品?好作品就是不管你回味多少遍,依旧会觉得它是人间美味,而且每次都能尝出不同的味道。
看完影片,我又去翻了一遍原著小说。影片是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同名小说。素以恐怖小说闻名于世的斯蒂芬·金,玩起剧情来,也是毫不逊色的。没看原著之前,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看完小说什么都明白了。电影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和环境改造”的恐惧。如果了解了原著作者斯蒂芬·金本人之后,影片的主题就再明显不过了。
斯蒂芬·金最擅长写的是恐怖小说,但在那个年代的美国,恐怖小说是不入流的,“难登大雅之堂”的。一开始斯蒂芬·金迫于生计,他倒是不在乎什么入流不入流,只要有稿费拿,能挣钱养家糊口,哪还在乎那么多。写恐怖小说也确实让斯蒂芬·金挣了不少钱。在美国,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火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到了:“凡有井水处,皆有柳词!”的地步。在中国,能与之匹敌的,恐怕只有金庸先生了。而且我发现,斯蒂芬·金和金庸先生的写作经历也很像。斯蒂芬·金一开始写恐怖,金庸先生一开始写武侠。而这两种题材小说,在当时的文学界都是很不入流的。但是这两位大师写的这些“不入流”的作品,在民间却都反响很大。在我们中国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在美国一样,凡是有美国人的地方,就有斯蒂芬·金小说。
人同命不同,金庸先生专职是做新闻评论的,写武侠只是他的副业,再加上金庸先生是富二代,不怎么缺钱,所以他不在乎什么名声地位。可斯蒂芬·金就不一样,写恐怖小说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没钱的时候,为了生计他可以什么都不管。可是一旦解决了经济问题,谁都想为自己挣点名声不是?民间名声是有了,可是业内人士不认同啊?所以,斯蒂芬·金的很多小说其实都是对某种现实焦虑的一种寄托和排遣。现实中的恐惧和焦虑会在噩梦中反映出来,而斯蒂芬·金则在作品中让噩梦回归现实,他揭示了人类内心黑暗的另一半——恐惧与焦虑。于是,在这种名利双收的矛盾心里作祟的困窘之下,产生了这部伟大的经典之作《肖申克的救赎》。
就像影片中说的“肖申克很有趣。刚进来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其实,生活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一座“肖申克”里呢?刚进入社会,我们讨厌人心的险恶和世俗的不堪。谩骂中,我们开始习惯生活带来的一切,并学着接受和顺势而为,直到最后我们也变成了那个我们曾经讨厌的世俗不堪的险恶小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的被“体制化”呢?
在这种体制化中,有多少人想过去打破这种体制?也许你曾经充满希望的想过去打破,可是又有几个人坚持过呢?《肖申克的救赎》多年来之所以被人喜欢,我想就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我们可以做到却因不敢而没去做的这种思想。正如影片所说:“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我们向往自由,却总是迫于种种原因,而不得。影片一样给出了答案:“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哦,对了,前面忘说了。2003年,斯蒂芬·金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也就是说,他得到了业内部分人的认可。我想,斯蒂芬·金应该完成了自我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