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649719/651404e8c4c9ce46.png)
中国传统的观人、识人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升华,我们可以淘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这些深奥的道理,以及古人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经验教训,肯定让你收获匪浅。我不否定这些文化精髓,因为全面考察一个人品行比较困难,而且社会节奏如此之快,结交的人数量又是如此之大,不妨简化从易,由点代面地快速判断,哪些人是我们可交、可深交的,哪些人是礼节性地认识一下而已。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交场合显得尤为重要,一则,能够快速打开交友局面,找到知脾合性的朋友,助力事业生活家庭。二则,能够防范风险,避免交友不慎或者用人不当,造成人身、财产、经济、名誉的损失,如果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就会更加得不偿失。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49719/229a680254228ede.png)
常说的“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首先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也是讲的这个道理。
我推荐的交友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精粹的节选,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一个字:義。二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大力倡导的一种品格:信。这两个方面考核的是人的担当和责任。一个人没有了这两个品格,建议大家对他可以采取敬而远之,不排斥不接近。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49719/5da8efee8bcd22b4.png)
义气之士可交。義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引申为刚正之气。也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该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现实中狭义地理解成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其实义气是讲原则、辩是非、顾后果的,是因友谊而冒危险或作自我牺牲的勇气、态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49719/80a80373cf63abaa.png)
诚信的人可交。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处处遭讨厌;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推心置腹、无私帮助。
所以,当我们衡量朋友之间的交情时,我们要看朋友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行为,是否符合这“義”和“信”的要素,符合了,恭喜你找到一个知己,不符合了也不要嫌弃,你多了一个陌路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49719/6b54d00e9948f4f2.png)
延伸阅读:览取前贤典策,读经亦通史,方能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指引人生的航船。
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
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此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史记》予人以察智,可助揭发奸邪,铲除间隙,辨别小人和君子。
观相不如观气,气清而厚者为上,清主贵,厚主寿。观气何如观心,心浑厚者虽愚必有后福,心伶俐者虽慧未必有寿。然有愚而诈,外薄而心地厚者,当察其行。
平时观其所好,贪虚荣者必是贱相,以贵者不必求贵,惟其贱是以求贵。贪富财者必是贫相,义亦如是。如功利者必喜侵轧而忌才,贪者必量小,量小者必福薄。凡自奉厚者必薄待于人,不足交也。
豪富之家,且先观其穷苦戚族,能厚相结者,其家必昌,交友其次之。中产之家,且先观其子弟有礼貌能读书者,其家必昌。贫苦之家,且先察其勤惰,能勤者其家必昌。富贵之家人无骄气,中等之家人无暮气,贫寒之家人无陋气,不得分贫富,皆是昌大之象,为国家之宝。入其室,先看其地下,往往打扫不净者,其人必懒,不久即堕落矣。贫寒之家,其子女衣服破旧无碍,若不洁净者,其家必懒。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49719/18a58e7c51bc384a.png)
《吕氏春秋》“识人八观”: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战国时期李构提出“识人五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49719/044e4790f1df572d.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