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个三岁半的小男孩,正和母亲在公园里玩。当你玩娱乐设施时母亲看起来很开心,你感受到了疼爱和怜惜。
当你正要爬上滑梯时,她告诉你该回家了。这时候一个朋友走过来和她说话。你又滑了好几次滑梯,她们的谈话还在继续。
于是你走向攀登架并且爬到顶端,自豪地向母亲招手。她抬起头看着你,突然变得非常生气,因为她有一个约会,现在她已经快迟到了。她冲着你大喊:“快下来!”
你感到很奇怪,刚才和你开开心心玩耍的妈妈哪里去了呢?你不想和一个“凶妈妈”在一起,于是滑下滑梯,爬进小隧道里躲了起来。
母亲伸手拽着你的胳膊要把你拖出来,拉得你手生疼。她的声音和表情都变了,显得很愤怒。她不停地责骂你,说你是个“坏孩子”,完全不听你解释。
你哭起来,试图把她推开。她更火大了,对你大吼大叫,怪你对她动手。她把你从隧道里拖出来,无视你的眼泪,急匆匆地走向车子,一边还在责骂你。
这个母亲的反应并不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是来自她自身的问题。
可能她发现约会迟到,进而关联到一件过去遗留下来的事情,那件事使她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界定。
小时候母亲可能没有能力满足她的需求。她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反倒因为要照顾母亲的情绪而放弃自己的需求。
而现在她被激怒了,原因就是孩子没能为了她的约会而放弃自己想做的事。
当父母身上有未妥善处理的问题时,他们的举动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和困惑。
比上述例子更加极端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即便父母只是突然做出愤怒的表情也可能让幼小的孩子手足无措。
一旦父母成为孩子警惕的对象,就意味着将孩子置于充满冲突的经验之中,而孩子也无法解释父母的行为。
于是这个孩子就会陷入充满压力而又无从解决的矛盾之中:父母原本应该是孩子寻求抚慰的对象,此时却变成了恐惧的来源。
至此,孩子感到困惑不解,而他的举动也会更加不尽如人意。
引起父母失控的环境条件可以和其过去的人际关系问题或创伤经历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当忍耐极限受到孩子的挑战时、当安慰难过的子女时、当处于睡觉时间等分离状况中时,父母就非常容易被激怒从而进入失控状态。
失控状态由四个阶段构成:触发、过渡、浸没和恢复。
触发是指未完成的任务和事件产生作用。过渡是指在进入失控状态前濒临极限的感受,它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也可能是循序渐进的。浸没指当事人被诸如郁闷和失控等强烈情绪控制,困于失控状态之中。
在失控状态下,大脑灵活思考的机能停止运作,因此寻求从失控状态中恢复的方法,成为父母与子女维持健康关系的重大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