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莱博维茨的赞歌》(二) 废墟中的末世美学

《莱博维茨的赞歌》(二) 废墟中的末世美学

作者: 牙尖嘴利的小宝 | 来源:发表于2023-10-15 21:57 被阅读0次
末日废土

“ 漫天黄沙的废土文明崩塌的漠世,因为核辐射而变异的畸形种游荡在野外,幸存者们躲在避难所中为生存苦苦的挣扎。”游戏玩家一定对这样的世界观耳熟能详,像废土、辐射都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以至于末日废土都成了一种单独的游戏类型,它也是科幻电影热衷的题材,比如疯狂的max终结者、银翼杀手2049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你可能不知道,所有这些末日废土的电影和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1961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得主《莱博维茨的赞歌》,无论是辐射系列游戏还是疯狂的max系列电影,他们就像爱死机里的机器人,他得喊这个初代游戏机一声爸爸。

其实爱死机这个动画短片,它本身也是一个经典的末日废土的题材,《莱博维茨的赞歌》的作者米勒生前只完成了这一部长篇小说,但是一战封神,他被时代周刊誉为20世纪最伟大科幻小说之一,可以和奥威尔的《1984》、贺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媲美,全世界有148个译本。继第一篇读书笔记对这本书的大概介绍后,就这个末日废土开山祖宗以及他创作背后的故事开始新的一通挖掘。

后启示录时代的人物印象集

末日废土题材有另一个名字叫后启示录。

  启示录(Apocalypse)一词来自于《圣经》最后一章,当中记载了末日审判的情景,后人把这解读为世界末日。在罗马皇帝多米提安(Domitian)迫害教会期间,使徒约翰被流放到爱琴海的拔摩岛上,上帝在那里向他显现,把“现在的事和将来必成的事”指示给他。约翰即把所看见、所听见的真道和见证一一记录下来,成为启示录一书。后启示录就是启示录当中末日审判发生之后的情景。在冷战时期,有人把圣经中的末日景象与苏美核危机联系起来创作了一系列相关题材的文学以及影视作品,这类题材被称作废土。这类题材通常描绘核战后人类文明毁灭的世界,人类在废墟中生存的情景。

  在科幻界来说造成末日灾难的不外乎是全球性的核战争(《疯狂的麦克斯》《星际迷航》)、各种技术失控,如如《终结者》以及《骇客帝国》中的人工智能失控,或者是《世界大战》中的外星人入侵,又或者《战锤40K》《EVE》中由于人类星际间断绝联系,各个以星球为单位的殖民地由于不具备完备的工业科技体系导致文明退化这几种种情况之一。《莱博维茨的赞歌》就是在第一种设定下的故事,由横跨1800年的历史的三个中篇小说构成的,短短20万字却写出了浩瀚的史诗感:文明从被核战毁灭到再生最后再度毁灭的完整轮回,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连特朗普都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核战的爆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啊,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如此说来,我们有生之年真的可能亲历比废土游戏更恐怖的后启示录的时代,细思恐极。那么这样一部小说的警示作用也不言而喻了。

《莱博维茨的赞歌》不仅获得了雨果奖,而且三度入选轨迹奖最佳科幻长片,它是最早一批扭转评论家对科幻小说偏见的神作。在上个世纪中之前的时代,科幻小说就像我们今天的网络文学一样,是上不了台面的。那个时候的太空歌剧就和现在的玄幻、盗墓、穿越文一样,属于地摊文学。所以当《莱博维茨的赞歌》横空出世的时候,有评论家甚至说这个小说好的简直不能叫科幻小说啊。意思就是他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以至于摆脱了地摊文学的低俗出身,而且他影响了一整代科幻小说家,也启发了《海伯利安》这样的巨著,更是后来废土末日游戏和影视的精神母本。就像《辐射》这个游戏里面的修道院,就差直接叫莱弗维兹修道院了。

  接着第一篇读书笔记介绍的小说诞生背景继续讲讲对战争经历一辈子耿耿于怀,余生都在和PTSD对抗的米勒是怎么把手中的笔变成自我反思和救赎的利器的呢?

  退伍后,工程专业的无神论者米勒在精神困扰下开始投身写作生涯,大多以篇短篇科幻小说为主。1955年,他的短篇作品《演员》获得了第一个雨果奖,同一年,他写出了莱《莱博维茨的赞歌》的第一个故事。但直到他写第三个故事中主人公半埋在废墟里的场景的时候,米勒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故事是他对战争的个人的回应,这不就是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吗?同时,米勒也发现他所写的这三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就有了后来名留青史的《莱博维茨的赞歌》。当1961年这部长篇小说拿到雨果奖后,米勒就带着妻子安妮隐居到海边去了,从此再不见人。

  这个社恐到什么程度?他除了自己的老婆,连自己家人都不太见。整整40多年,他的文学经纪人都根本没有见过他本人。米勒有一次给一位他景仰的作家写信,大力赞美了他的作品,但是他却在信的末尾写道,这并不意味着我想要见你。米勒直到死去也没有再发表新作。很多人以为他是有意封笔了,其实并不是。他一直想要写出续作的,但是遭遇了写作瓶颈,以及他对作品的要求过于苛刻,最后导致续篇难产。后来他和经纪人说,但凡有点幽默感的人都能完成它,但是我却不行。战后创伤加上写作的障碍,严重摧残着米勒的精神,最终抑郁成疾。最让他彻底崩溃的是他一生的挚爱妻子安妮在1995年8月病逝。四个月以后的1996年1月9日上午,弥勒拨打了911报警电话,他说有个死人躺在他的前院的草坪上,警察在三分钟之内到达了现场,发现72的的米勒坐在草坪的椅子上,脑部中弹身亡。

  米勒最后的自杀让人想起了他自己的短篇小说太空人的死亡。主角最后说,我想背对着太空被埋葬。

而米勒生前留下了未完成的续作《圣人莱博维茨的神迹》几百页的手稿,经他的朋友整理修改后补写完成,并在1997年出版发行。(我还没见过这个本书)

那么说完这些背景故事,我们就来体会一下这部小说的精彩篇章。

小说的在扉页上写着:

 谨致

  在我心头隐隐作痛的伤痕,安妮,

  和她腹中的缪斯瑞琪尔——

  是她指引我写出这笨拙的诗歌

  是她在我的字里行间银铃一般嬉笑

三个故事,每一个的核心似乎都不是文明的传承,它们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与冲突。一般来说似乎写小说都应该用冲突来强化升华主题的,但是,这本书的反其道而行之,却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本书的主题。文无定法,却是至理。

“如果此时此处看不到希望,那就把视野放到更远的地方。”——要有人

  第一个故事叫《要有人》,出自《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篇26节:神说,我们要按照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在核爆炸中死伤殆尽,幸存下来的人们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毁灭知识为荣耀的疯子,另一派是保护人类文明的教徒。开篇就是非常强烈的废土游戏即视感:与世隔绝的犹太沙漠里有一座修道院,年轻的修士弗朗西斯偶遇一位流浪的朝圣者,并在他的指引下发现了史前遗迹辐射避难所,以及里面保存的核战末年科学家莱博维茨保留下来的记载人类科学成果的手稿。因为核战毁灭了世界,当时人们非常痛恨科学,所以这位传说中的史前科学家为了保护这些文明遗产而被愤怒的民众泼汽油烧死。可以把莱博维茨的这种遭遇看作类似耶稣受难,或者是为某种坚持而殉道的传说,让他成为后起示路时代基督教徒心中一个圣人一般的存在。

  弗朗西斯故事发生在距离核战争毁灭600年后,人类文明倒退到了黑暗中世纪,荒野里到处是受辐射变异的畸形人和怪物,他们和幸存的人类争抢匮乏的物资。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成了文盲,愚蠢甚至成了一句赞美的话。这个时期人们对于文明只是理解一个概念,并不理解它的内容,史前英文对于他们来说也太过复杂。所以当弗朗西斯发现莱博维茨的手稿,却已经完全无法读懂这些来自史前的资料。但这批手稿证实了圣人莱博维茨传说的真实性,修道院的修士们视若无价之宝,决定用生命世代守护这文明的微光,给这些书卷命名《大事记》。于是,他用了15年的时间,非常虔诚的用颜料,用金箔,还融入了一些宗教色彩,复刻了一本非常精美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这份电路图的副本。 因为修道院的人们认为古人的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即使有他们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即使他们不理解,但他们聪明的古人这么做一定有他们的道理,所以,保存好这些资料是他们的使命。

  因为手稿的发现,莱博维茨的声望迅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修道院派弗朗西斯跨越了千山万水到新罗马面见教皇,争取为莱伯维兹正式的封圣。当封圣仪式完成以后,弗朗西斯在回来的路上却被蛮荒部落的野人小孩杀死了。

  作者给弗朗西斯的这个结局非常的狠辣,颇有一点《冰与火之歌》里奈德被砍头和血色婚礼大屠杀的感觉,完全没有主角光环。当我们觉得他在埋头十五年的复制电路图后,正要迎来大展宏图光明人生,忽然他就被荒野里的畸形怪胎一箭射穿了眉心,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出现在小说开头的那位流浪的朝圣老人是小说中唯一贯穿三个故事1800年的历史的超自然的人物,此时的他如同交响乐章的再现部一样,call back了。他经过荒野,看到了秃鹫围着的弗朗西斯的遗体。

  其实,看似突然却又必然的结局,就像一个史诗一般的延迟摄影长镜头:我们跟随着秃鹫的视角飞越了平原草地,看到城邦崛起,游牧部落向南迁徙,数百年的光阴飞快的掠过,斗转星移。

第一个故事最后几句是这么写的:秃鹫对崛起的城邦并无兴趣,但对他们的最终覆灭却颇为赞许,正如所有的生物一样,他们一次又一次归为尘土。到了公元3174年,战争即将爆发的传言四起。

  在这个末世,或者说是修道院外面的世界,早就已经没有文明,没有约束,没有道德,也没有信仰,整个世界完全呈现人性的最自我和罪恶那一面,与修道院内的环境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有文明有信仰的世界还是体现出人类文明的一面。

“隐者在山头远望敌友难辨的来访者时,自言自语:坐镇于自己国家的王者,他的领土终将倍增,他的和平永无止境。”——要有光

  第二个故事的题目叫《要有光》,出自《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篇3节,原文为: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后面的4节和5节内容相关,原文为——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此时距离修士弗朗西斯的时代已经又过去了600年,文明的火种再次燃起,大平原上的游牧部落和逐渐崛起的城邦国家之间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国王汉尼根野心勃勃,想要一统天下。这个故事背景完全能写出一部权力的游戏或者三国演义,但是作者的重点却并部在于此。书中的主角是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塔德奥,他俨然是一个在世的牛顿,同时他也是国王汉尼根的亲戚。这个时代,科学再度萌芽,塔德奥认为:人类应该告别愚昧,为此革命流血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先知为王,他退位了,很多人就会失去利益,不少酒囊饭袋是靠他的黑暗专制才富甲一方。

  在这样的想法指引下,塔德奥想到莱博维茨修道院一睹《大事件》的真容。道院里面有一个聪明的修士发明了电灯,让塔德奥深感震惊;在看了《大事记》后,更被其中的科学理论深深的折服。尽管史前资料并不完整,但是他在粗略的理解了《相对论》后异常激动,打算要把《大事记》带回到大学里去启蒙大众,同时也把那个发明电灯的聪明修士也一起都带走。然而,另一位故事主角修道院的院长保罗却极力反对他带走《大事记》,因为他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有不祥的预感,他害怕智慧之果会使得人类重蹈覆辙,再度毁灭好不容易再生的文明。于是,以保罗为代表的世世代代用信仰守护文明遗产,却不想让这些遗产重见天日的莱博维茨修道院和代表科学进步的再世牛顿塔德奥之间展开了关于文明与毁灭、技术与信仰之间的激烈辩论。这是全书中最震撼人心的段落之一。

  估计很多人一开始肯定都站在塔德尔这边,对这些修道院的那些认为保管书籍比使用书籍要重要得多老古董们心怀鄙视。他们封建迷信,给莱博维茨画的电路图,装饰上可笑的金叶片,却根本不懂得他们真正的意义,也不打算让他们启蒙大众.....塔德奥和保罗争论不休。保罗认为,这些知识传播出去,谁能来监督他们不被滥用呢?谁能保证不会像12个世纪以前那样再来一次核战争?塔德奥却反驳道,这样那难道就应该解散大学,或者把它搬到沙漠里与世隔绝,缓慢艰难的复兴科学理论,直到人类变得善良、纯真、圣洁、明智,才能将科学成果公之于众吗?你们一声不吭的守着他们,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这里,而你们什么也没做。总之就是说这些臭修士们额所有说辞都是为自己的无知和无所作为找借口。 

  但是保罗接下来指着莱博维茨的雕像说的一段话让人振聋发聩,让人肃然起敬,让人热泪盈眶:“他跟你一样,也曾是一位科学家,后来世界疯掉了,他跑来避难,创建了这个修道院,用来拯救上个文明留下的记录。‘拯救’他们免于什么呢?又为了什么?你看看他所站的地方——看见火堆了吗?看见书籍了吗?这就是当时的世界有多厌弃你们说的科学。而这厌弃一连持续了几个世纪。他为我们的罪孽而死。传说当他们往他身上泼汽油的时候,他曾向他们索要一杯。他们以为他把汽油当成了水而大声嘲笑,给了他一杯,他为这杯汽油赐福。有人说,那一刻他变成了酒,然后喃喃念道‘见到此杯为吾血’,而后一饮而尽。接着他们便绞死了他,最后点燃火堆,要我给你念念殉教者的名单吗?要我给你说说我们为了保存记录完好所打的仗吗?抄写室里有多少修士的眼睛都抄瞎了,还不是为了你们?而你却说我们什么都没做,一声不吭的守着。”保罗继续讲述修道院在1000年里经历的风雨:“一千多年了,我们把他们拦在围墙之外,如今我们还能再挡他们一千年。这所修道院,经历了贝林涌入时的三次围攻,熬过了维萨利分裂教会时的抢掠。我们会保证书的安全,就像我们这一千多年来所做的一样。”我们或许可以嘲笑修士们的愚昧,但无法嘲笑他们的信仰和付出。如果不是这些人拿生命守护《大事记》,它们早就灰飞烟灭了,随便一场瘟疫和大火都能让他们覆灭。毕竟,在寒冷和饥饿的威胁面前,守护这堆谁也看不懂的废纸还是拿他们当柴烧并不难以抉择。但这些修士们竟然守护了这堆意义不明的废纸千年不灭,如果没有盲目的信仰(原谅我在这里对信仰的表述),能行吗?

回看历史,在人类的历史上,能让这么多人克服求生本能,抛弃自我,如此坚定不移的完成一项艰巨的使命,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靠理性,又怎么可能教会所有的修士《相对论》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无限拔高这件使命的神圣含义,把电路图装饰上金叶子,给修士们洗脑,让他们产生崇高一致的信念,其实,这就是历史。

塔德奥显然被保罗的话感动了,尽管觉得内疚,却并不能改变他的立场。他从一本史前科幻小说里面看到,人类创造了AI机器人,机器人消灭了人类......他由此推论,史前人类和当今的人类可能根本不是一种物种,说不定原来的人类早就被他们自己创造的机器人毁灭了。这却也遭到了保罗猛烈的抨击:“基于这样脆弱的证据,做出这样荒诞无稽的推测,甚至从上个文明中剥离人类,你竟还为此沾沾自喜。为什么这样?你就不需要从人类的过错中吸取教训了?还是你忍受不了被扣上重现者的帽子?一定要觉得自己也是创造者才满意?”保罗这段话如此犀利,直戳要害。

  要知道,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上一轮文明毁灭不是因为人类愚昧无知,恰恰是因为傲慢。

最后保罗就说:“我看出来了,我们的分歧是根本性的,是先服务上帝还是先服务国王?”真理在争论中渐渐清晰,塔德奥确实不想面对科技可能会让人类重蹈覆辙再度毁灭的事实,他把跟着他来的军官偷偷画下来的修道院的防御工事图还给了保罗院长,但他那种天才特有的傲慢让他别捏地说:“我不是为了你啊,我这么做纯粹是出于荣誉感,我不能容许他们利用你的好心。

  两个人郑重的握手,但这不是和解,是对手之间的互敬。

  保罗知道修道院是挡不住人类重新启蒙进程的,正如圣经里亚当夏娃必然吃下那智慧果实一样,历史一定会重演。最后,年迈的院长油灯枯尽。其实在刚看这一段的时候直接带入伊甸园的故事觉得很简单,认为蛇是撒旦的化身,是邪恶的,他为了哄骗夏娃吃禁果,只要说谎就可以了。但本书中提到蛇其实并没有说谎:“答案就在耳边,伊甸园的蛇仍在丝丝低语,因为神知道,你们吃了这果子,眼睛就会明亮,你们便如神一般能知善恶。这位谎言的始祖在混淆真假上可谓聪明绝顶,不涉足邪恶,如何知善恶?吃了果子便如神,可纵使拥有无尽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人也无法获得神性,只因没有无穷的爱。

  这一段我理解是吃了善恶果确实能够分辨善恶,但无法成神;不涉足邪恶,则无法察觉、懂得和分辨善恶。一旦人拥有了分辨善恶的能力,就证明人已经犯过恶了,受骨或生出了诱惑,思想不再纯净,也就不再适合生活在伊甸园这个纯洁无瑕的地方。上帝是完美的,慈爱的,公义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上帝,只能尝试理解上帝。上帝的爱是大爱,恒久忍耐,永不止息,不愿有一人沉沦。可是人懂得分辨善恶之后,能够拥有的是小爱,却失去了拥有大爱的可能,永远无法获得神性。

这个故事里最为悲壮和史诗的一段出现了:“那一年,沙漠暴雨滂沱,史无前例,常年干枯的种子也爆开了花。那一年,大平原的游牧民族中出现了一丝文明的萌芽,连拉登人也开始喃喃自语,认为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新罗马却不同意;那一年,丹佛和德克萨卡纳两国之间签署临时协议,又很快被打破;那一年,莱博维茨修道院的修士们埋葬了一位院长,又迎来一位院长,未来充满希望;那一年,一位国王从东方而来,跨马横刀,争疆掠土,占为己有。那是人类纷争的一年。

“记住这个地球,但是永远不要回来。”——只为成就你的旨意

  第三个故事是《只为成就你的旨意》,出自《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上》第3篇18节,原文:以利说:“这是出于耶和华,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这段文字的背景是这样的:《圣经》中的至高神耶和华在撒母耳面前显灵,告知撒母耳要对其父以利施以诅咒,借以惩罚以利对子孙恶行的放任失察之罪。撒母耳将神的旨意转述给以利,以利便欣然接受惩罚。而本书的最后一个中篇,讲述的便是一个类似的故事。

  话说距离莱博维茨修道院制造出第一束光已过去600年,人类终于来到了科技时代:汽车有自动驾驶系统,人们可以坐着飞船进行星际移民。然而此时,莱博维茨修道院每一代教徒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各国之间研制灭世武器,展开小规模核战争。时任修道院长的泽奇牧师启动移民计划,任命约书亚修士为莱博维茨修道院外星分部院长,让约书亚带领移民离开地球,并在外星延续莱博维茨修道院的使命,那就是让人类文明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并叮嘱他:永远记住地球和我们的由来,但永远别回来。就在约书亚等外星移民登上飞船之时,一颗核弹在莱博维茨修道院附近爆炸。泽奇牧师被压在巨石之下,最终在黑暗与孤独中前往天堂。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一次新的出埃及记,当年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离开埃及,如今,是修士们逃离了地球。约书亚这个名字也正是来自上古时期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向幸福与希望的领袖。

  在修道院被炸毁的前一刻,院长为一名受辐射基因变异老妇人做祷告,她一个人有两颗头,一颗头是和身体一样,是衰老的老妇人的形象,另一颗头是像沉睡的婴儿一样,她给这个头取名叫瑞琪儿。老妇人一直试图让修士们为她这颗沉睡的头瑞琪尔做洗礼,这其实是在为一颗一个人的第二颗头做洗礼,所以一直没有人答应她。修道院倒塌之后,老妇人死了。过了一段时间,瑞琪尔这颗头占据了身体的控制权,老妇人身上的褶皱也开始展开,整个身体变得年轻,新生的生命取代了老妇人衰老并已经死亡的生命,这是死亡,也是新生。院长伸出颤抖的手,沾了一些雨水,想要为这颗头带来的新生命做洗礼,但是她躲开了,因为瑞切尔这颗头,它是无玷成胎,所以它没有原罪,不需要洗礼。但瑞琪尔却像受到上帝指引一样,无师自通的为院长实行临终圣礼。院长临终前在他身下的沙地里摸出了一块头骨,这块头骨的眉心有一个洞,应该就是弗朗西斯的头骨。故事以修道院开篇,以修道院的毁灭为结束,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成了最后一任院长,手中的头骨首尾相连,仿佛是印证了一个循环。文明和历史兜兜转转。起点与终点终会相遇。这个从废土时期无数人建设、无数人献身的莱博维茨修道院,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躲过了无数的天灾,最后还是躲不过毁于人祸,毁誉文明时代炮火的宿命。

  整部小说的结尾是一个非常有电影感的画面:星际飞船冲入云霄,碎浪拍打着海岸,将水中的浮木一下一下冲向岸边。一架废弃的水上飞机浮在水面......海风拂过海面,吹来一层细腻的白灰;白灰落入海中,被卷入碎浪;浪花将死虾拖上海岸,与浮木作伴,接着又冲上了鳕鱼的尸体;鲨鱼从深海游出,在干净的寒流中孵育后代,那个季节它饥饿难耐。

  毁灭—重生—再毁灭......这本书用一个闭环、三个不同的时代群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文明轮回的史诗:毁灭一个文明很容易,但是创造一个文明何其艰难。在第一个中篇故事发生的年代,正是核武灭世后600年,受核武影响,全部科技尽毁,人类文明回到古代水平。很多人将灾难归罪于科学,于是肆意破坏文献,剥夺学者生命。而莱博维茨修道院正是从那时起开始保存收集人类知识的火种。在教徒们上千年的努力之下,人类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人类的贪婪也随着科技的进步日益膨胀,最终一手炮制了第二次核武灭世。而故事的结尾,莱博维茨修道院的幸存者们将延续前辈的使命,在宇宙中继续守护人类文明。

  这是多么深沉的历史轮回,重生、毁灭、再次重生、再次毁灭......循环往复,不禁让人想到杜牧的《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莱博维茨的赞歌》的文字充满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思辨,透过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废土背景下的科幻故事以及对作者生活年代“美苏军事竞赛”时局的深切担忧,这也是很多科幻作家和科学家将这本书称为“伟大科幻小说”的原因。为什么那么多西方经典科幻作品里有那么多神神叨叨的宗教内容呢?最典型的就是《沙丘》,人类都已征服整个银河系,社会制度却还跟中世纪一样,科学和迷信难道不应该是对立的吗?其实,这就是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国家自己的航天工程,如天宫、嫦娥、玉兔、祝融不也都是神话里的元素吗?你会觉得他们冲突吗?不会的,因为说到这些神话故事,中国人的DNA就会动,能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凸显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几千年的文脉不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的文学作品里会有那么多圣经典故,那就是他们的四书五经、诗经楚辞,是触动西方人那根琴弦。因此这不是科学和迷信的二元对立,是文脉传承。对于宗教,很多人持批判的态度,他们只看到了科学和宗教的冲突,一说到教会就想到把布鲁诺烧死,其实这这是理性和蒙昧无知的势不两立。这种不符合辩证统一的精神的思维方式,只会让人的眼界和心胸狭隘,只看到了对立,没有看到西方的科学史和他们的宗教史、哲学史三者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文艺复兴以后理性精神的诞生和他们的宗教改革以及古希腊经院哲学的一脉相承。宗教机构也不是光烧死科学家,其实他们对科学推进的积极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教会汇集了西方社会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和精英,就像《冰与火之歌》里的学城里的学士,而普通民众都是文盲。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只有理性与感性并行,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才能带给人类出路。科技的发展是冰冷的,是功利的,科技的提高难免会让人心变得日益冷漠,但是科技本身是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只有人的欲望让人妄图去操控更高级的技术,却反被吞噬。而信仰力,这种内心的、精神上的力量,也是一种爱才可以平衡人过分的功利心,给人以抚慰,可以将一些人连接在一起。

  所以《莱博维茨的赞歌》不仅体现了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冲突,更表现了二者互为支撑的依存关系。塔德奥和保罗之间的激烈辩论,就是一场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精彩思辨。如果知识最终只能带领人类走向毁灭,那么人类是否还应该追寻知识呢?作者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他只是通过人物的实际行动说出了属于米勒自己的答案:第一篇中,弗朗西斯耗尽毕生光景,抄写灭世前的电路蓝图;第二篇中,本杰明院长为了保护知识带病坚持工作,却不允许修士们前往大学进修,只因为这个时代的人类还没有利用科技造福世界的思想境界;第三篇中,泽奇院长要求约书亚修士带领星际移民逃离地球,自己与莱博维茨修道院同生共死。米勒似乎在用这些先驱者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知道人类文明最终将会走向毁灭,我们依然要保留知识的火种,让文明永远不灭,这是人类的希望,也是人类的背负的宿命。而米勒自己就像活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无法安睡的隐士,永久痛苦地见证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复兴与消亡。

有一次罗翔在讲打击拐卖妇女的事情的时候讲,有的作家曾经认为打击拐卖现象会导致村落消失,那怎么办呢?对此他的回应是一句古罗马的法谚,意思是如果天塌下来,正义才能得到实现,那就塌吧。然后他就引用了《莱博维茨的赞歌》里非常精彩的一段话:“当痛苦最小化,安全最大化成为驱动社会的目标,它不知不觉成了唯一的目标,成为法律唯一的基础,这是堕落。我们在寻求他们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走到了相反的终点:是痛苦最大化,是安全最小化。”

《三体之死神永生》的结局是不是就印证了这段话?黑暗森林法则不就每个文明为了安全最大化、痛苦最小化而进化出来的本能吗?结果导致了宇宙整体同归于尽,导致了安全最小化、痛苦最大化的结局。

罗翔后来就说,这段话值得功利主义者倾听。我从不否认功利主义,但是他必须接受道义的约束。此刻,我耳边再次回想起康德的教导:道德本来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心。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可能只是记录了寥寥的开路先锋,但文明这条绵延长河,是每个人作为一滴水汇聚而成的。文明的生长不是瞬间,文明的向往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会有人成为神说的“要有人”的“人”去传递文明的“光”。《莱博维茨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是信仰与爱的赞歌,是人类的赞歌。人类勇敢拼搏的精神不灭,对于真理和信仰的追求不灭,文明就永远不会真正的消亡。毁灭也是重启,结束也是开始,居安思危,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莱博维茨的赞歌》(二) 废墟中的末世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zt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