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文坛中,苏东坡是领袖人物之一。才华横溢的他在年少时就声名大噪,到了后来,阅历、见闻不断增加,不管是在诗、词、散文还是书画上都有了新的感悟,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也因为这个缘故,他甚至有“全才式艺术巨匠”这样的美名。
然而,和他在文学、书法、绘画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相反,他在进入官场后,却难有发表政见、施展才华的平台。屡屡遭遇不顺,成了他在官场上的常态。
苏东坡经历过的重大政治打击一共有三次,那就是被贬谪到了黄州、惠州和儋州。这些落后、封闭甚至充满瘴气的地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苏东坡也这几段最失意的时光里,得到了灵魂的淬炼。
只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苏东坡在官场上老是被贬呢?
仕途坎坷
一生三次遭贬,与苏轼的“不识时务”有关。与王安石集团对立,造就了他仕途不顺的必然性。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对自己一生功绩的总结,就凝结成了这12个字。但其实,这段时期也是苏东坡仕途最失败的时期,是他在生活上遭受最多苦难的时期。
苏东坡仕途不顺,早早就有预警。
早在他守孝三年还朝,正好碰上王安石变法又明显表露出反对新政的态度的时候,他就与势力强大的王安石集团站到了对立面。
政见不和,向来是官员相互远离、相互敌对的主要原因。苏东坡一再上书谈论新政的弊病,威胁到王安石等人的利益,也受到了王安石集团的攻讦,为求自保,不得不多年辗转地方为官。
但即便如此,出京任职之后,苏东坡在治理地方的同时,也没有放弃继续反对新政。只要能够找到机会,他就一定“远程”上书劝说皇帝放弃新政。他的“执着”也很快惹恼了王安石。
早期,王安石的反击手段一般是示意御史在皇帝跟前说苏东坡的过失,这一招虽然直接却很有成效。因为苏东坡在地方而不在中央,本身消息就不灵通,而哪怕打听到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论,也常常会因为地域的限制而无法及时向皇帝作出解释。
可以说。在这段时期里,苏东坡就吃了很多哑巴亏。但王安石集团真正的反击,还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
当时,苏东坡例行公事,在调任湖州知州之后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来是一篇没有什么特别的官样文章,但对苏东坡怀恨多时的新党人士却不愿放过他。
很快就“鸡蛋里挑骨头”,在里边找到了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批判苏东坡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
就这样,在一片批判声中,苏东坡被捕下狱,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如果不是北宋初年就已经立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东坡的人生很可能就止步于此。
意识到杀不了苏东坡,新党人士很快就通过运作,让皇帝意识到可以把苏东坡贬谪到荒凉之地。就这样,苏东坡迎来了他的第一次被贬,去到了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这个官职在现代相当于自卫队的副队长。
二次被贬
刚到黄州时,苏东坡的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忧愤。他恐惧的是黄州的偏僻荒凉,以及一家人在黄州居无定所、朝不保夕;他忧愤的是自己的才华抱负无法施展,也可能就此虚度了时光。
但这一切恐惧和忧愤,在他带着家人亲自种田解决温饱,又得到当地百姓帮助之后,就渐渐地消散了开来。
苏东坡从纠结、悲哀的负面情绪里走了出来,拥抱了对人生际遇释然后的从容和洒脱。这也成了他人生命运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苏东坡在黄州呆了五年的时间,顺利地融入了当地,并作出了不小的政绩。但这里,却不是他被贬谪的终点。
如果说远居黄州,让苏东坡避开了诡谲的朝中风波的话,那么,中途被召回朝,又让他重新进入了新党人士的视野,让他重新成了被攻击和被迫害的对象。
绍圣元年,在新党再度执政的情况下,苏东坡第二次遭到贬谪。这一次,他被贬至广东惠州,在那里当了宁远军节度副使。
这一年,苏东坡57岁。
有了被贬至黄州的经历之后,到了惠州,苏东坡很快就适应了过来,并积极参加到地方建设当中。
在那里,他引进了中原地区的插秧技术,提高了当地耕种的效率,还主导建造了水碓水磨,将研磨出来的檀香、樟木等销往广州等地,帮助百姓创收。
除此之外,苏东坡还在惠州推动了几项至今都在起着重要影响的工程,那就是在当地建桥、筑堤。比如,“东新桥”、“西新桥”和“苏公堤”就是苏东坡动员修建的。
随遇而安
在宋代,大臣被贬到岭南就已经是重罚。因此,在被贬谪到惠州的时候,苏东坡就已经把这里当成了他被贬之路的终点,甚至已经决定在当地造房安家直至终老。
这个时期的苏东坡虽然饱经风霜,老病缠身,但豁达、开放的心态让他更能够安闲自适、淡然处之。在兴致到来的时候,他甚至创作了不少赞美惠州的诗作,字句中不乏有对能在惠州终老的庆幸。
苏东坡写诗,一为抒情,二也是想向关心他的友人报平安。但他低估了新党人士的敌意,在这些诗作流传到京城之后,原本暂时“遗忘”了他的新党人士也决心再对他出手。
就这样,在新党人士的运作下,绍圣四年,60岁的苏东坡收到了朝廷颁布的新的贬谪令。这一次,他被流放到了更偏僻、更荒凉的海南儋州。
在宋朝,海南是一个“十去九不还”的蛮荒之地,被流放到海南也常被誉为“只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
在60岁高龄被流放到海南儋州,不管是苏东坡本人还是对他有极高敌意的新党人士,都已经做好了他会在此地死去的准备。
儋州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度匮乏。初到儋州的时候,苏东坡甚至要靠挖野菜充饥,饿到极致的时候,老鼠、蝙蝠也会成为他的食物。
当地的百姓不习惯农业生产,只会随机挖取山芋来填饱肚子。苏东坡发现这一现象之后,特地托人从中原带来了各种种子,还研制了插秧机,开始教授百姓种田。
在这里,种田、挖井、修路、建桥、治病,教书、制墨等等都是苏东坡的工作,他带着未开化的百姓一步步变革,慢慢地将儋州变成了一块宜居之地。而也是苏东坡在儋州任职的期间,海南出了第一位进士。
因苏东坡而受益良多的儋州,也不是苏东坡的终老之地。
元符三年四月,苏东坡获释,踏上了北归之路。就在行至常州时,苏东坡病重,最终不治身亡。依照他的遗嘱,他的子孙们特地将他的遗体运回了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在那里好好地安葬了他。
苏东坡因反对新政而仕途坎坷。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政见,没有向新党人士妥协。三次被贬,他三次“爬起”,可以说,逆境反而造就了他的成功。
综述:我常想德才兼备的苏轼在官场应该是如浴春风、左右逢源,但现实和历史告诉我们却是事与愿违,我总结主因有四点:生不逢时、智商不低情商不高、过于桀骜、自恃才高。简言之:和主上关系不好,缺乏沟通;重视才学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和融通;在重大社会变革时期没有如常人一般顺应自然和历史顺水推舟、顺势而为。读书太多过于认真,适合有明君主惠认而当高参,或当政研机构研究员或国君智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