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本书

作者: 庞庞101 | 来源:发表于2024-09-19 08:43 被阅读0次

    因为工作抑或是因为个人的兴趣使然,经常要看书。看书,却记不住,会让人郁闷,甚至非常恼火。

    家庭环境中,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母亲领会力很高,因为聪明而在小学时候被安排跳级。领会速度快这一点,我随母亲。领会速度快,能说明短时记忆快,短期内保存信息能力强。长期记忆或者系统化就显得疲软。尤其是需要输出的时候,就感觉输入不够,内容掌握得零散杂乱。因为长时记忆,是必须要理解的,是必须要懂他的逻辑的。

    其实,没人能过目不忘吧,读书,能记住的方法是什么呢?

    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话: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好读书,不求甚解”,应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之一。

    好读书,是好事情,方法是不求甚解。不求全部理解一字一词,可以领会主旨精神。

    有一科普知识启蒙的烨老师秉承这种读书方法,他说,一本书,不求都要通读一遍且要全部记住,一本书,能记住一个点就行了。他同一时间内看大量的书(至少7本)。大量的主旨相同的好书拿来,开始快速的去看,看一遍之后,脑子里会出现“糊”的状态,因为内容太多了。

    为什么他会选7本书呢,根据著名的记忆曲线理论,一个知识点来来回回见7边,那就会形成一个长时记忆,所以他7本书来来回回长时间地倒,同样关键的知识点,因为同样都在讲相同的东西,所以这些关键的知识点就会不断在大脑中去强化,那神经元就开始建立连接了,那么你就记住了。

    简言之,不用一次性全部吸收,但是反反复复地对着一个知识点,来来回回地看,就会从“好读书,不求甚解”慢慢到“触类旁通”。

    这不就是  宋·苏轼曾经说过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烨先生使用的不是“百回读”,是7回读,是 1本书“不求甚解”,7本书的最终目的还是“求深思,求甚解”,最终能围绕一个问题而做到触类旁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do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