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三三三:立命功夫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立命”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王阳明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属于“生知安行”,是圣人的状态;“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属于“学之利行”,是贤人的状态;“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属于“困知勉行”,是学者的状态。在王阳明看来,之所以要讲“立命”,强调的是有所创立,所谓有所创立,是从前未尝有而自此建立的意思。
人从生物意义上成其为人,可能是一个“一下子”的过程。人类的婴儿从呱呱坠地那一瞬间,便可以称其为“人”了。甚至,再往前追溯,在娘胎里时,也可以被称为暗指为“人”的“小生命”。
人从人之为人的精神意义上成其为“人”——与禽兽区别开来的生命,却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为什么我们有“衣冠禽兽”“禽兽不如”的说法,根本上就是那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干出了与禽兽无二,甚至比禽兽还要恶劣的事儿。回到“立命”这个说法,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在干与禽兽无二的事儿时,是不能称之为“立命”的,所谓“立命”,是创立人之为人区别于禽兽的精神和意义。
一切学问的目的本质上都是为了学做人,也就是学着“立命”,学着永续不断地“立命”——学为圣贤。
从“立命”出发,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着明确的“立命”方向的;一类是完全违背“立命”方向的;第三类是没有办法界定的灰色区域。比如达不到“立命”程度的睡觉、吃饭之类的事务。
一个人在人之为人的精神意义上有多大程度的进化,实际上就取决于他一切行为中“立命”方向上的进展。当我们对一个人进行盖棺定论时,所评判的也是他在“立命”方向上的贡献。
有位学友独自感慨:“人的私意萌生之时,自心是明明白白能够觉知的,只是不能马上去摒绝它罢了。”
阳明先生说:“私意萌生时你自己有所觉知的所在,便是你人之为人的命根子。当即就要马上去消除、摒绝它,就是你‘致良知’以立命的功夫了。”
在这里,王阳明将“良知”灵明所觉知到的是非视为人之为人的“命根子”。什么是“命根子”?有它则生,无它则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一部电影——《鹰爪铁布衫》,讲一个坏蛋练成了绝世武功——鹰爪铁布衫,凭借这一绝世武功,他可以草菅人命,甚至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其他人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好在任何武功都有破绽——命门,一旦找到命门,便等于掌握了他的命根子。最后,两位高手联手,专门攻击坏蛋的命门,最终破了他的“鹰爪铁布衫”,送他归了西。
可见,“命根子”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轻易交给旁人。
王阳明将“良知”灵明所觉知到的是非视为人之为人的“命根子”,这个“命根子”自然也是不能轻易交给旁人的。这个“命根子”要时时保护好,最好是能为它罩上一件“铁布衫”——通过不断发挥它的作用和影响让它变得强大——最终向着“学为圣贤”的方向不断精进。
什么是“立命”?其实就是一个人在人之为人的精神意义上的进化。什么是“立命功夫”,说到底就是实践与落实“良知”灵明所觉知到的是非的功夫。要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呵护所觉知到的是非,要像争取活着所依凭的那一口气一样,去实践和落实所觉知到的是非。不能实践和落实所觉知到的是非就像不能呼吸一样直接关乎生命的存在与否,到了这个程度,才叫“立命功夫”。哪里是什么要不要“致良知”的问题,分明就是要不要活着的问题。
不自由毋宁死,不去“致良知”,便是放弃了自己人之为人的精神生命权,便是自绝了“命根子”。
不“立命”毋宁死,不“致良知”,活着便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