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实在不能理解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会起这样的名字?这样的书名的书,又会有着怎么样的内容?带着好奇,历经了几个星期的间隙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会有压抑,又会觉得滑稽,就像中国式的《百年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在小说上半部以杨百顺他爹即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之间的友谊开始,讲述了杨百顺“出延津”的经过,在小说下半部“回延津记”中,以杨百顺,也就是吴摩西的养女巧玲(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寻找妻子庞丽娟结束。
全书是围绕延津这一出走和一回归的地点展开的故事,延续了百年三代人,在爷孙两辈人的身上,命运的际遇是如此的巧合。杨百顺的出走是为了寻找这辈子唯一说得上话的女儿巧玲,牛爱国的出走是为了寻找母亲曹青娥生前的一句话。
他们寻找的是什么?杨百顺找的是自己的养女,牛爱国找的是自己的妻子,这是为我们所公知的,但他们内心深处真正寻找的又是什么?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找寻什么,只是知道要找,得找。
就拿书中的一号主人公杨百顺来说。杨百顺第一次出走,遇见了剃头的老崔,老崔可以说是他第一个寻找的对象,以及后来杀猪的师傅老曾,还有传教的牧师老詹,县长老史,半路夫妻吴香香,最后杨百顺也就是后来的吴摩西发现自己真正寻找的,是自己的养女巧玲。其实也不是巧玲,而是喊一嗓子的罗长礼,或者说是他自己,所以在火车上他回答中年男人说:“大哥,我没杀过人,你就叫我罗长礼吧。”
最后他在寻找的是谁,也许找的就是真正的自己,那个曾经想活成的却没有活成的自己。
在书中你会发现,从来没有出现一个正面人物,所有被提及的人物,都有为人所无法接纳的缺点,所有人的劣根都像被无端的放大,赤裸裸的展现在人性当中。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勾心斗角,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市井小人物之间的爱恨纠葛和勾心斗角,在刘震云的笔下被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个朋友吗?”老段这句对老杨奚落的话,其实是对所有人的奚落,对书中所有人,也对现实社会的所有人。
书中就围绕着两个主题来说:“友谊”和“孤独”,又通过“说话”这一行为表现出来。
身处人潮,如临荒岛: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寻找这么一个人,一个酒逢知己、一个言语投机的人,好像心里憋着前世几千年的话要说,而这个对象,是要能听懂自己说的,又或者不用听懂,只要说了,让自己心觉得宽慰、踏实就好。
那朋友又是什么?朋友应该是能够掏心窝子的人,是能够在关键时刻觉得可以依靠的人,我们千里万里,这一生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人。
人们都说,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所以这五千年来,我们的内心是在彷徨中度过的。没有信仰,不代表国人的内心坚不可摧,无需信仰,恰恰相反,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怀疑的态度就对待一切。中国人活了几千年,能够切切实实活出坦荡的又有几个?就是父子之间:杨百顺他爹和自己的三个儿子;兄弟之间:杨百顺和自己俩兄弟;朋友之间:因为十斤猪肉闹翻脸的冯文修和牛爱国;夫妻之间:吴摩西和吴香香,牛爱国和庞丽娜,开饭馆的老马和章楚红。 这其中的人物,在局外人看来真的是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无一不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让人又爱又恨,又唱又叹。
在遍地是人的世界中倍感孤独,这种孤独绝不亚于独自困守孤岛的鲁滨逊。知己难求,尽在偶然与必然之间。
书中尤为让人觉得压抑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沟通总是无法达到想要的结果。一件事要说到两件事,又扯到其他事;有人爱说话,有人不爱说话。关于说话,确实是一种艺术,但还是感觉经历太少,无法理解书中人物的想法,无法想象他们的世界。
对于书中的两个主题,朋友和孤独,经历了一些事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对于朋友,分很多种,说是真正的朋友,就像书中提到的,就是能和你真的说得上话的,在自己困难之际能投靠的人。想想现在自己是个学生,但是大学这两年交的朋友里,也确实的实实在在有那么几个人,是在关键时候值得我依靠的人,而我也是他们能够依靠的人。平时或许看不出来,但真正遇事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也可能正是因为还是学生,所以感情比较纯粹,没有太多利益关系。也希望以后,真正的朋友还是真正的朋友,哪怕有利益冲突,也能各退一步。毕竟真正的朋友不多。
关于孤独,越长大对孤独的理解越深刻吧,人类在本质上都是孤独的,我认为这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也有人认为这是折磨,所以见仁见智吧。人是需要孤独的,不是孤单,是孤独!!
所以对于孤独,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去享受它,在孤独中思考,在孤独中找到自己。
2017.07.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