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封信丨如何防范沟通中的欺诈?
吴军·硅谷来信³(年度日更)
2021-5-10
第147封信丨如何防范沟通中的欺诈?
信件朗读者:宝木
姚涛,你好!
这里是吴军的《硅谷来信》第3季。
2020年底我的《信息传》出版之后,很多媒体在对我的访谈中都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在现代能够获得的信息太多了,它们可能会彼此矛盾,以至于我们难以判断真假。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或者部分解决这个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要分两种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
要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做判断,其实存在两种判断。一种情况是判断它对事实的描述是真是假,比如有人说,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的苦肉计,这就是一种对事实的描述。这个情况,我们多去充分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对比之下通常就能做出判断。具体的方法以后有机会我也会再讲。
另一种情况其实要更麻烦一些,就是判断对方主观意图的真假。比如一个男生对女生讲,我真的很爱你,甚至对天发誓。你要是那个女生,你觉得应该相信他的话吗?你如果相信,可能会被欺骗,但如果不相信,又可能伤了对方的心。这是更复杂的问题。
今天我想和你谈的就是如何判断对方意图的真假。我重点想讲的是三种情况,选择这三种情况,是因为它们最容易给我们带来损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防范。总结出这三种情况和对应的方法,我也参考了心理学的研究,并且里面的很多方法都是能够用信息理论来解释的。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对方许诺未来的好处,应该相信吗?
先来看第一种情况,对方试图让你相信他能给你带来好处。
在三十年前,我的工作是做生意,具体地说是卖电脑,做计算机的工程。那时我和许多地区三教九流的人都打过交道,远到黑龙江的绥芬河、新疆的阿克苏,南到深圳,近到中关村。当时做生意,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来采购电脑的人说:“你再便宜我一点,我以后还要买很多。”开始的时候,我们遇到这种人还挺重视,甚至真的会给他们一点优惠。但是生意做久了,就知道这只是套路。
这种套路也不只出现在生意场上,采用这种策略的人其实非常多。他们在向你表达一个信息,就是他们未来能够给你带来好处。而有的人受骗上当,最初可能就是相信了对方口中的那一点未来的好处。
你不要小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套路,很多非常精明的成功人士也会因此上当受骗。在投资方面,我听过一个事迹,讲的是一个斯坦福的校友做基金,他每次找一些企业家或者有钱人融资时都向对方承诺,说可以帮助对方的孩子上斯坦福。这个承诺当然不是真的,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相信他,但他实实在在因此融到了上亿美元的资金,说明上当的人还是有不少。还有很多庞氏骗局的受害者,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上当。再比如有些人在恋爱关系中被人欺骗金钱和感情,很多时候就是为了一句“将来和你结婚”。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明白两个很浅显的道理,就不至于受损。
第一个道理,要把当下和未来分开。那些讲自己以后会带来大订单的人,言下之意是说这一单你少赚一点钱也无所谓,但这件事反过来也是一样,真的要下大订单的人,也不至于为了这一点优惠斤斤计较。比较明智的商家会通过累进销售额的方式来给买方折扣。当下是当下,未来是未来。如果有一件事未来真有那么多好处,对方有什么理由要来和我们分享呢?总之,不要为靠不住的未来先把当下的成本支付了。
第二,不要把有条件的做法与无条件的做法混为一谈。对于那些声称自己将来会带来大订单的人,我们倒也不能很绝对地讲他一定是信口开河,或许有些人将来还真能带来大生意。
但是,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对方未来能带来大生意是一个条件,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可能性。我们不能随便假定这个条件就一定会成立,然后在条件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按条件已经成立了来行事。比如对于那些承诺将来还会来买一百台计算机的人,我通常会告诉他们:如果你将来真的来买了一百台计算机,今天这一台的钱我到时候退给你,不仅如此,我还再送你一台。但是,这回咱们是第一次做生意,还是按照规矩来。
在做投资时,我也经常遇到那些用未来进行许愿和许诺的人。比如很多创业者喜欢画一条指数曲线,讲将来自己公司的业绩会以这样的速度增长;还会讲自己未来不仅能做A,还可以扩展到B、C、D,等等。
对于这样的许愿和许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会怎么说呢?通常投资人会讲这样一番话:我们在A轮投钱给你,是为了让你把现阶段的工作做好,当你完成了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之后,这一轮的钱花光了,那么再去融B轮。只要你现在的事情做得好,到B轮不仅我还会投你,别人也会投你。因此,我们现在只能根据你现有的情况判断该不该给你投资,至于以后的愿景,以后再谈不迟。
被人要挟,要怎么应对?
这是第一种情况。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情况,就是对方试图让你相信,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你就会有所损失。如果说第一种情况是利诱,第二种就像是恐吓。
有的人在单位里被人拿住了把柄,对方对他说,你满足我某某条件,我就不把你的事情说出去,很多人就是因此越陷越深。不仅公司中的普通职员会上这种当,有的公务人员、掌握技术的工程师、甚至情报人员都会因此被胁迫。
对于这种所谓的“恐吓”,为什么我们不应该相信它?因为这件事是永远无法证实的。
什么意思呢?对方的承诺是,我不会做某件事,这和“我会做某件事”是不一样的。比如你的老板和你讲,如果你完成这个项目,公司就提拔你当主管,这是能够证实,也能够证伪的。当你完成项目之后,如果他提拔了你,就证实了,如果没有提拔你,就证伪了。无论怎样,这件事都会有一个结果。
但是如果他对你说,你好好完成这个项目,我就不把你的把柄说出去。那么当你完成了项目,他也确实没有说出去,这件事情证实了吗?是的,但只是暂时而已。因为你无法保证未来他会不会说出去,下一次,他依旧可以用这件事来要挟。
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这种情况,有的男生追求女生的时候死缠烂打,还对女生说,只要你做我的女朋友,我就不再干涉你的生活了。对于这样的人,女生不妨直接和他讲:你现在已经干涉了我的生活,怎么能保证以后不干涉?
面对这一类情况,该止损的时候就得止损。2020年,美国出了一个类似艳照门的事件,一位女明星的一些裸照被一个陌生人窃取,那个人就威胁女明星说,如果不交钱,就把她的裸照公之于众。这位女明星是怎么做的呢?她直接在社交媒体上登出自己的一张裸照,然后向要挟的人喊话,老娘长的就是这样,想看就来看。同时报了警,将那个敲诈者绳之以法。
很多人会被这种恐吓所胁迫,往往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忽略了一件事。你看,威胁者对受害者说,如果你做了A这件事,我就不做B这件事。受害者满脑子想着B如果发生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损失,却忽略了A这件事会给对方带来多大收益、给自己带来多大损失。做出这种要挟的人就像一些小偷,偷东西的时候先拍一下你的肩膀,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肩膀上的时,他的同伙就从你的口袋偷走了你的钱包或者手机。
不说谎就一定是诚实的吗?
再来看第三种情况,就是偷换概念。
我们有时看到媒体报道一些演艺明星出轨的事件,最初可能是被媒体抓到了蛛丝马迹,然后媒体就问当事人是否确有其事,有的人就会回答:“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那种人。”类似地,有些企业被曝光了不良行为,比如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等等,企业的发言人则会说“我们公司在行业里的口碑一向很好”。
这其实就是在偷换概念。对于出轨的演艺明星来讲,你的朋友对你是怎样的评价,和你有没有做某件事,这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你的朋友觉得你人不错,不等于你没做那种事情。类似地,一个企业,就算过去在行业里口碑好,和它这一次有没有不良行为也没有关系。
很多人其实都会耍这种小聪明,试图来蒙蔽别人,还声称自己并没有说谎。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被曝光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在这一事件的听证会上,他说:“there is nothing going on between us”,意思是说“我们之间没有关系”,但是他用的动词时态是现在时,也就是说现在没有关系,但这并不说明他过去和莱温斯基没有关系。克林顿看似没有说谎,其实他是在误导别人。
偷换概念的情况还有很多种。比如我在国内有些做生意的朋友,他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合作方,尾款总是收不回来。对方说,我们是某某大品牌,还能赖你的账么?这里面就存在偷换概念。因为这个具体的合作方未必就完全代表这个品牌,有时候它只是一个相关的子公司。那个品牌本身有信用,本部公司有实力,但具体到这个合作方,它的财政状况怎么样就是另一回事了。
面对这种情况,处理办法也很简单,只要我们保持理性思考,区分清楚相关的概念,不要被偷换概念的人所混淆,也就不会被对方蒙蔽了。
小结
总结一下,这封信我和你谈了三种沟通中需要我们判断对方意图真假的情况,其实要处理这三种情况有一个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实事求是,就事论事。未来的事是未来的事情,永远不要搞错了注意力的重点,也不要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把握住这些原则,我们就不容易被人欺骗蒙蔽了。
好了,这封信就说到这里,我们下一封信再见。
划重点
1、要对接收到的信息做判断,存在两种判断。一种是判断对事实的描述是真是假,另一种则是要判断对方主观意图的真假,后者更加复杂。
2、对于对方未来的许诺和许愿,要把当下和未来分开,不要为靠不住的未来先把当下的成本支付了。不要在条件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按条件已经成立了来行事。
3、对于“只要你如何,我就不会做某事”的要挟,我们永远不应该相信,因为这件事和“我会做什么”的许诺不同,是永远无法证实的。
我的故事配你的酒: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来获取在欺骗中得到的成长,有失有得。我自愿被骗的。去年暑假第一次自己去爬山,遇到个驴友一起去爬天门山。然后他加了我微信,越聊越亲近。加上我换工作来到一个陌生城市,他成了我最依赖的人,他给了我十足的安全感,感觉他什么事情都懂,他社会经历很丰富。我什么事情他都热心帮忙解决。不管开心与否我都想跟他分享,有一次他煮饭给我吃的时候,他对我说,如果早五年十年遇上我,一定会娶我的。当时没啥感觉,后面发现我疯狂爱上他了,对他很多话都当真了。过了三个月,他要求发生关系,我拒绝了。他说他不结婚,他有女朋友,但是他又需要我这样的女人。笑死我了!傻子都知道他不靠谱。再怎么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起码的自尊自爱还是知道的,感性的我道德底线还是有的。后面他把我拉黑了,还是经过我的人性考验,不过就算我没有设计,他一定也会把我拉黑。他在我这里得不到他想要的,他的目的已完成。虽说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他的影响,奇葩的我现在还会跟他联系,但跟他确实可以学到事情。被骗过一次果然不一样。独行南山,黄山面对驴友更多可以淡然一笑,因为我知道原来如此。
说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年暑假第一次自己去爬山,遇到个驴友一起去爬天门山。然后他加了我微信,越聊越亲近。加上我换工作来到一个陌生城市,他成了我最依赖的人,他给了我十足的安全感,感觉他什么事情都懂,他社会经历很丰富。我什么事情他都热心帮忙解决。不管开心与否我都想跟他分享,有一次他煮饭给我吃的时候,他对我说,如果早五年十年遇上我,一定会娶我的。当时没啥感觉,后面经过一个月的相处,后面发现我疯狂爱上他了,对他很多话都当真了。过了三个月,他要求发生关系,我拒绝了。他说他不结婚,他有女朋友,但是他又需要我这样的女人。笑死我了!不管我的真实情感如何,起码的自尊自爱还是知道的,道德底线还是有的。后面他把我拉黑了,还是经过我的人性考验,不过就算我没有设计,他一定也会把我拉黑。他在我这里得不到他想要的,他的目的已完成。虽说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他的影响,但是跟他相处的这段时间学到很多,懂了很多事情。这次去爬黄山,也遇到类似的驴友,被骗过一次果然不一样。更多的是淡然一笑。谢谢你姜强,让我成长了。
用户留言
甜小姐
356 赞
真是过来人的经验,今天这课获益匪浅。我想到一个恋爱中的诚意问题。 如吴老师所说,有时我们看一个人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背后到底有多少诚意。那么如何知道对方到底多少诚意,方法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一些场面,一些男生花了很多的心思,搞了一个什么大场面求婚,比如什么直升机撒花,比如百人点焰火等等。那么,如此花心思,女生是不是应该就答应了他们的求婚呢?其实,不然。真正的诚意应该表现出更持久的样子,耐心才是最大的诚意。倒不是说要他天天撒花点焰火,但是每一天都会你能感受到他的小小的关心和在意。 为什么说这些人诚意不够?为什么很多人,甚至很多人对女生都不算很了解的情况下,就喜欢表白?是因为懒,所以就想着成本最低最快速的方式。其实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买货的心态。我出个价,你跟我走。但是这也是最有效率的一个方法。要追求女性就要展现高价值嘛,然而展现高价值就需要花成本花时间,而男性最怕的事情是我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成本,结果没成。所以,很多人出于这一点,他就会匆忙表白。以小搏大。所以就算被拒绝,也没花他什么成本。 还比如,前一阵子,我的微信小视频,好友点赞那栏,一直出现什么你“不再和我联系,但是爱过怎么能随便忘记”“中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爱上一个不能得到的人”之类的。看出这位很悲伤啊,因为她一连隐藏点赞了20几个这样的视频,搞得我刷来刷去都是这种,干脆不看小视频了。 我就很想劝她,也很想劝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就算你和你老公之间没有爱情了,他和他太太之间也没有爱情了,我们也不说道德伦理,就拿你们之间本身的情感来说,你们之间有真爱吗?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他也许对你有点好感,但那绝对不是爱情。我看过上百个婚外恋的真实故事,到后来,基本上9成都是男的把女的删了或者拉黑,或者再不联系。当初撩你,就是图个新鲜,刷个存在感。你说一点好感也没,那也不会撩,但是该得到的各种满足都得到了,权衡利弊了,觉得要影响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了,不好意思,他就坚决不会再玩下去了。但是给出的理由都是很冠冕堂皇,而且作为小三的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尽管当初是他先撩的你,但是现在你理亏,你连诉苦的地方都没有。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诚意的。诚意表现在长远和持久。 为什么很多女性容易上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爱。即使她们平时拥有清醒的头脑,一旦碰到这些情况,她们就难辨真假。就像一个饿昏了的人,很难吃出食物是不是变质的。还有就是,女性对他们存有期待。爱情骗子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对方始终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期待。你先要自爱,当你拥有足够多的爱,你才能找到真爱。 只有让子弹飞一会儿,你才能让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是生活还是工作上的各种目的显露出来。然而在显露出来之前,你要宠辱不惊,耐心等待,而不是轻举妄动,立马掏心掏肺。
昨天
作者回复
小时候缺少爱的女生以后特别容易受爱情骗子的骗。
昨天
至尊女宝
266 赞
谢谢吴老师的温暖来信。就欺骗这件事,说说我的看法,现在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好多人在利众之前,或者有了利众之行后,总想分辨自己索取利益的人是否值得自己付出。如果遇见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是个乞丐,当然我会做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他真的是要吃的而不是要钱,我想他就是大概率就真的遇到了困难,能力范围内给他一些帮助我很愿意。 去年冬天出差在贵州,加班到半夜有些饿了,出去找点吃的,就看到一个炒河粉摆地摊的大哥,他破旧的三轮车侧面写着:如果你在贵阳遇到难处没有吃饭,请告诉我来一份单人炒河粉,你不用给钱,希望以后你也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大冬天的温暖到了我,我过去要了一份,和他闲聊,我说你这么晚了还出来摆摊,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呀?他说几千块也够生活了。我说你写这个不怕别人骗你呀?他回我说,他曾在广州打工包包手机被偷了,有一个好心人给他买了回程的车票,我这辈子都不会忘。我想很多时候人会遇到难处,我这么做就是想帮助真的吃不起饭的人,即便是被骗了也就几块河粉钱,就当用另一种方式偿还上次帮我的那个好心人吧。大哥深深地感动了我,我走的时候给他五十块钱,我觉得这碗粉吃得值。 其实我被人骗钱,借钱不还的经历很多,有一次金额还很大,还有一些表面对你好背后使坏两面三刀的人,被骗的感觉让我绝望,但是再遇见说自己孩子生了白血病凑医药费这样的朋友我还是会尽我所能,我总想着好人还是比坏人多。我愿意以一种“无我”的出世之心,来做具有世间法外相的入世之事,同时在物质意义与精神意义上做一个平衡。世界创造很多善美的东西,行为就具备了一种巨大的价值,你的生命也会因为利众行为而升华。有时候,利众就是最大的自利。
昨天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今天很多骗子的孩子都得了白血病或者什么病。
昨天
左星星
214 赞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非常警惕「偷换概念」,所谓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内涵、外延不同的另一个概念去代表内涵、外延已经确定的概念。 人有些时候偷换概念是不自觉的,比如很多词的含义有两重属性,他搞不清楚,造成了自己头脑的混乱,或者把一个个体和一个集合等价起来,以偏概全。 比如有些人会说,股民都是韭菜,他们的经验是来自一部分股民,是个体,但是讲这句话的时候,就把股民等同于所有投资人。 也有人是故意悄悄改变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它变成了另外一个概念,或者将似是而非的概念混在一起讲。 比如你的女朋友想看你的手机聊天记录,你不给看,你的女朋友就说:“不给我看手机,你就是不爱我。” 你们在讨论该不该给对方看手机的问题,她把概念延申到了「爱不爱我」的问题。 偷换概念也让我想到一个著名企业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 他讨论的出发点的996指的是公司推行的一种工作考勤制度,而为了证明996符合「道德」,他偷换了996的概念,把996延展到了每个人把更多时间投在自己有热情的事情上。 警惕「偷换概念」,不仅提醒我们避免被欺诈,也触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在和别人沟通谈判争论时,真的说的是同一件事吗?
昨天
作者回复
这确实是偷换概念
昨天
Christy
211 赞
吴军老师这封信说的“当下和未来”让我想到身边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 前几年有位好朋友是大龄未婚的,她本身的条件是挺不错的,但身边认识的就是没有合适,后来她看到身边的同事在婚恋网站认识了很好的对象,苦于经常被父母催她也忍不住注册了账号,结果没几天她就跟我说,我认识了“对的人”了。当时我首先是先恭喜她。然后还约了休息天见面再详聊。到了见面那天,聊着聊着那个男的就给她打电话,我听到他们聊天的称呼完全不感觉是才刚认识的感觉,如果是很年轻的人我可能会很了解,但我这位朋友并不是,这让我觉得有点问题。在聊天中了解到,这位“对的人”并不是在同城,是在外国出差,并经常要出差几个月。并且他非常温柔,很关心我朋友,听我朋友描述那些细节我也觉得作为女性的我也做不到。那个男的面都没见过,就和她说,下个月出差回来怎么怎么跟她见面的所有细节,甚至还聊到结婚以后为了和她朝夕相处换份同城的工作等等的“美好未来”的话。我听后就和她说,人你都没见过。然后她马上打开手机把那个男的照片给我看,我一看也被帅到了,心里立马知道为什么平时还算理智和有经历的人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陷进去了。我不是当事人,我还是冷静地和我朋友说,先慢慢了解一下再说吧,毕竟你们还没见面呢,我朋友当时还回我,我都不是小女孩了,你放心吧。然后我想了一下,觉得按照平时对她的了解也确实这样就没再说了,就说了一些为她感到高兴的话,因为我当时觉得毕竟她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结果过了一周,在上班的时间居然接到我这朋友的电话,我当时已经觉得应该是有重要的事,果然她和我说,那个男的昨晚和她聊天,透露自己自己做的网站维护工作就是赌博网站那些,昨晚还和她说,他发现网站有个漏洞,某个时间投注会稳赢。幸好我这位朋友她平时是不爱赌博也不贪心的人,她没有立马答应,就换了个话题就说其它。我听了后就觉得更有问题,我就和她说,这有点不正常,面都没见过,就和说这些关于金钱的问题。其实她也警惕的,要不然都不会给我打电话跟我说。接下来每天的聊天这个男的都围绕这件事和我朋友说,更确定了我们所担心的事了。后来大概说了一周左右,看到我朋友没有投注,这个男的发信息他也不回了。这件事让我朋友低落了一段时间,虽然她知道是骗子但她也付出过真心并听那个男的话甚至连美好的未来都已经在脑海里描绘好蓝图了。后来我们上网查了一下,这原来叫“杀猪盘”,幸运的是我朋友是理智的人及时止损了,没有经济损失,这个经历虽然没有让她得到了但让她学到了。 从我朋友这件事让我也懂得:一个陌生人如果以10倍的速度向你靠近,他也会以10倍的速度离开你。人与人相处,不要看他和你说什么,要看他为你做什么。他是暖男还是渣男并不重要,本来渣男和暖男都是一体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对你好的男人和对你不好的男人。如果他对你暖,对所有人都暖,那就是“中央空调”,那还倒不如,对于你来说是暖男就可以了。
昨天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
昨天
summer.墨
114 赞
对于欺诈套路,今天吴军老师今天的这封信分析得很清晰明。欺诈套路无外乎在向你表达一个信息,就是他们未来能够给你带来好处。而有的人受骗上当,就是相信了对方口中的那一点未来的好处。 这确实不仅仅适用于金融,经济方面,更实用于人际交往。 其实,所有的欺诈若没有你的配合,又怎会成功。我们常常说的,贪小便宜吃大亏用在前两年P2P投资欺诈案件中,完全不走样。你看上人家的红利,人家盯上了你的本金。 至于人际关系中,你若不贪恋别人的种种,他的那些小伎俩哪有用武之地。 对于防欺诈,永远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理性地看待,把当下和未来分开; 把有条件的做法与无条件的做法混为一谈。 坚守吴军老师给总结出来的这两点,你就不会不清醒地飞蛾扑火。
昨天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
昨天
繁华若素
163 赞
要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判断,其实存在两种判断。一种情况是判断它对事实的描述是真是假,我们多去充分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对比之后就能做出判断。 还有另一种情况更麻烦一些,需判断对方主观意图的真假。 要把当下和未来分开。那些说自己以后会带来大订单的人,言下之意是说这一单你少赚一点钱也无所谓,真的要下大订单的人,不至于为了这一点优惠斤斤计较。当下是当下,未来是未来。总之,不要为靠不住的未来先把当下的成本支付了。 不要把有条件的做法与无条件的做法浑为一谈。 但我们要搞清楚对方未来能带来大生意是一个条件,有两种可能,有大生意或者没有大生意。我们不能随便假定这个条件就一定成立,然后在条件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按条件已经成立来行事。 只要你如何,我就不会做某事的要挟,我们永远不应该相信。 只要我们保持理性的思考,区分清楚相关的概念,不被偷换概念的人混淆,就不会被对方蒙蔽。 我们永远不要搞错了注意力的重点,也不要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实事求是,就事论事。未来的事是未来的事情,把握住这些原则,我们就不容易被人欺骗蒙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昨天
Scenery
148 赞
感谢吴军老师温暖来信,收获非常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轻易相信对方关于未来的承诺,要学会把未来和当下分开,学会止损,不要为没实现的承诺提前买单。另外还要警惕『偷换概念』的行为,我认为这一点就要看对方能否『就事论事』。看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非常重要啊。 关于沟通中的欺诈,放在人际交往中就是不靠谱,不诚信,放在商业中就是耍手段。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人的承诺,要看他实际做了什么。其实一个人靠不靠谱,就在于能力是否配得上承诺,大事小事都算。不要轻易许下承诺,说出去的话就要兑现。比如约了朋友吃饭,其中一个每次都答应要来,却三番五次因各种事情放鸽子,不说别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舒服。久而久之便对其有了不靠谱的印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偷换概念,就是转移话题,不能做到就事论事。网上看到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量子,这就很麻烦』。所以我们在做每件事之前,一定要多方面考量,多思考,多验证,保持严谨的理性思考,决定事情前,要有必要的证据和理由,以及充分的逻辑分析推论,不要一股脑地就去做事。
昨天
凡飘飘
109 赞
非常感谢吴军老师的今日来信,今天主要向我们普及了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怎样判断真假以及相关对策。 对方许诺未来的好处,应该相信吗? 对于对方未来的许诺和许愿,要把当下和未来分开,不要为靠不住的未来,先把当下的成本支付了。不要在条件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按条件已经成立了来行事。 个人感悟: 工作上,确实有些客户未来会有大量订单的预期,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合同中列明:不同区间的量,对应的可以浮动的价格空间。 情感上,我们要保持足够的理智,不只要看“三观”是否契合,还有家庭背景对性格的塑造,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朋友圈交集的验证,细水长流才是真谛。 被人要挟,要怎么应对? 对于“只要你如何,我就不会做某事”的要挟,我们永远不应该相信,因为这件事和“我会做什么的”许诺不同,是永远无法证实的。 个人感悟: 对于任何要挟,我们都应该勇于说“不”。 所谓“要挟”,是让受害者对未来发生的事感到恐惧,殊不知,真正应该感到恐惧的是:当下的妥协所给自己带来的绵绵不绝的隐患。 勇于面对,即使当下有所损失,但改变了被动的境地,也收获了坦然。 不说谎就一定是诚实吗? 谨防偷换概念。 个人感悟: 吴军老师著的《数学通识讲义》中有说到: 逻辑学家们一般强调四个“同一”,即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属性、同一对象,总之强调的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就是为了防止在使用“矛盾律”思维时偷换概念。 如,“我是一个矛盾的人,既慷慨大方,又斤斤计较。对于教育我总是很慷慨,对自己生活非常节省。”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违反“矛盾律”,但偷换了概念。 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保持终身学习,永远是我们保持思维清晰、防范沟通欺诈的利器。
昨天
美君
96 赞
吴军老师好,今天讲的沟通中的三种欺诈方式和防范特别实用,我就亲眼见证过很多“信息不对称”的许诺,当下描绘美好的蓝图,打消大家的疑虑,仿佛不应该有任何后顾之忧,但在实际做的过程中会附加很多条件,让用户达不到,并不像之前说的那样“无门槛,无压力,手把手教”云云。 在人际关系中,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就是“事儿上见”,我见过一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人,他们嘴里说会为对方付出了多少、自己多么稳重靠谱、做事如何开放包容,但在关系中,实际上的做法体现出的却是吝啬付出、猜疑多虑和一意孤行。包括和同事一起做事,顺利的时候往往看不出什么,但看对方如何处理危机往往会刷新看法。 我们常说,关键时刻,看出了谁谁怎么样,但其实一个人的样子也藏在点点滴滴中,平常的一些细节也会暴露真实想法。当然了,所有的细节也都不能孤立地去看和理解,毕竟每个人的理解也有限。不过“重复博弈”,时间线可以拉得很长,有足够的时间来“检验”。
昨天
Athena@HK
86 赞
谢谢老师温暖的提醒 延期兑现的东西一定要有合理期限,到期没有实现的承诺,就当坏帐,及时止损。至于以后的愿景,以后再谈不迟。不要为靠不住的未来先把当下的成本支付了。 ❗️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实力和内心足够强大,有说断就断,说走就走的底气。 越常见的概念,越需要揣摩,不可以想当然接受。多读法律方面的书,有利辨识逻辑谬误,防止受误导。
昨天
作者回复
说得好
昨天
日光微夏
84 赞
要了解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凡是需要重复博弈的,在符合原则的情况下,我是能合作的都选择合作,下一次的博弈根据上一次的情况再做决定。 任何时候,该止损的时候就得果断止损,不要心存妄念,造成更大的损失。
昨天
白哈巴的夜
67 赞
一、感悟:明白欺骗的方法,大多数人在小时候就接触到了欺骗,并意识到了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对我们自己而言,诚实是关键因素。只有意识到过去的不诚实可以帮助我们揭露反省自我,才能真正停止撒谎(更多时候是对自己的撒谎)的行为。另外,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会模糊事实,我们既不知道事情表面的价值,也不清楚自己读到,看到或听到的情况是否属实。在必要的时候要认识到怀疑的好处,当我们因为交流和懂得某个事实做出承诺,我们可能会觉得很羞耻,要意识到大多数我们深信不疑的知识其实是包含许多推断和假设的。想想一句犹太谚语:“眼见为实,口说无凭”。在简单的事情上做到诚实,要知道为事实加油添料没有意义。最后,在披露和保密中找到平衡点,诚实并不是要揭露我们(或者其他人)所有的事情,我们留有一些绝口不提的事情是因为那是别人没有资格过问的事情,但是对我们知道的应该要公开的事情有所保留可能会一不小心就变成撒谎。 二、《第147封信丨如何防范沟通中的欺诈?》,要点摘录: 1)要对接收到的信息做判断,存在两种判断。一种是判断对事实的描述是真是假,另一种则是要判断对方主观意图的真假,后者更加复杂。 2)对于对方未来的许诺和许愿,①.要把当下和未来分开,②.不要把有条件的做法与无条件的做法混为一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对方未来能带来大生意是一个条件,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可能性。我们不能随便假定这个条件就一定会成立,然后在条件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按条件已经成立了来行事。不要为靠不住的未来先把当下的成本支付了。不要在条件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按条件已经成立了来行事。 3)对于“只要你如何,我就不会做某事”的要挟,我们永远不应该相信,因为这件事和“我会做什么”的许诺不同,是永远无法证实的。 4)只要我们保持理性思考,区分清楚相关的概念,不要被偷换概念的人所混淆,也就不会被对方蒙蔽了。 5)其实要处理上述三种情况有一个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实事求是,就事论事。未来的事是未来的事情,永远不要搞错了注意力的重点,也不要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把握住这些原则,我们就不容易被人欺骗蒙蔽了。
昨天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
昨天
任勇
65 赞
吴军老师,您好: 刚看到标题的时,心里想到的词是“验证”,日常的工作以及与同事、朋友们的接触中发现,如果一个人想维持一句谎言,是很困难的,只要你用一点点的心,去记一些他说过的话,不用时间很久,大概率会被你发现他在说谎,这是利用时间线的方法去验证;另外一个就是从不同的同事或者朋友那里去寻找同一件事情的信息,一个人很难维持对所有的人都说同一个谎言,在对不同人的表述时,或多或少有些许不同,甚至有的人信口开河,以为自己可以欺骗所有人,对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通过这种侧面印证的方法,很容易发现他在说谎。自从学习吴军老师的来信以后,我一直在努力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是自己要诚实,言行一致,这样的生活最简单也最高效;其次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如果发现一个人说了谎,就不要选择再次相信他,他所有的言行都不再可信,都需要再次验证,虽然导致时间成本和人际交往的成本增加,但这种正确而非容易的做法,可能是缓慢但是有效的做法。 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建议参照5W1H的原则,即什么时间(when)在具体的地点(where)有哪些人(who)事件因何而起(why)目前情况如何(how),这也是完整新闻的6要素,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缺失,得到的信息就是不完善不准确的,很容易误导你的认知。其次就是不要相信不合乎常识的信息,例如“熟鸡蛋返生并孵化成功”,“水变油”这种明显的违反科学常识的事情,先直接判定为假就行了。 今天来信得到: 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做判断,存在两种判断: A, 判断它对事实的描述是真是假。 B, 判断对方主观意图的真假。,三种情况和应对方法。 1, 对方试图让你相信他能带给你好处。应对方法:首先把当下和未来分开,不要为靠不住的未来先把当下的成本支付了。其次不要把有条件的做法与无条件的做法混为一谈。 2, 对方试图让你相信,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你就会有所损失。应对方法:首先永远不要相信这种“恐吓”,因为这件事永远无法证实。其次是及时止损,既然对方已经在“恐吓”抓住你的“把柄”,敢于承担这个“把柄”带来的损失。最后不要被这种恐吓胁迫,忽略其它重要的事情。 3, 偷换概念。处理方法:只要我们保持理性思考,区分清楚相关的概念,不要被偷换概念的人所混淆,也就不会被对方蒙蔽了。 要处理以上三种情况有一个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实事求是,就事论事。未来的事是未来的事情,永远不要搞错了注意力的重点,也不要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把握住这些原则,我们就不容易被人欺骗蒙蔽了。 感谢吴军老师! 祝: 春琪! 任勇
昨天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
昨天
Karry
53 赞
感谢吴军老师的温暖来信。 我们总说活在当下,这句话用在关系里的相处也是一样的。 就事论事,根据此时此刻的形势来解决此事。 承诺很美,但它是发生在未来,而未来有一系列不可控的因素在。有时,我们连自己的想法都会变动,更何况他人。 愿意牺牲你当下利益的人,谈何未来呢?已经尝到甜头的人,很难再适应苦涩的味道。
昨天
郭成
48 赞
吴老师,您今天对防欺诈的解释给我了三点启发。 第一点是关于您提醒我们要警惕别人用未来的好处来换今天的利益,还有用有条件的帮助来兑换无条件的利益,这其实就是一种完全不对等的交易,您的聪明之处在于用未来可能的承诺来与对方给出未来可能的利益来进行冲抵,在维持大家的脸面的情况下,还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立场。这也让我警惕自己不要轻易给他人许诺未来的帮助,而是应该更努力的去做好手头的工作,让每一件事情都有着落,成为一个可靠的人是走正路的第一步。 第二点是用偷换概念或者光晕效应来从侧面回答问题而非正面对抗,这样的回答,首先体现了回答者的没有底气,想通过迂回的办法给自己留有余地。所以如果有人在工作的合作中,用借口或者人格来应付事实问题,我就会把他们的信任等级调低。用这些问题可以试探出一个人的诚实程度。 第三点是如何应对威胁,我之前在天大退学之前就一直生活在我前导师毁掉我的学术未来的恐惧之中,最终找到的解决方案就是破釜沉舟,直接放弃现在有的利益,然后寻找她的敌人和愿意为我付出代价的好老师朋友来为我推荐。生活在恐惧中人很难做好自己的事情,与其被恐惧所奴役,不如换条赛道再战。
昨天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
昨天
开不得
46 赞
有时候被人骗,还是贪,我经常有客户让我少点,跟我说介绍她的亲戚朋友来,如果你直接说不信,可能会伤对方面子,我一般会这样说,这个价格给很低了,你介绍来这种价格我也卖不了。 还有经常还有客户这样威胁,你不少我就走了,还有别人会说到你的竞争对手那里卖,我一般会这样说,你不要这样说,你这样一说好像在斗气,咱们坐下来好好商量。 还有不要迷信什么大公司,大公司也会差你的钱,信誉只能做参考,我也被人跳过墙,开车好车,穿着风衣,带着秘书来跟我买东西,第一次全款给你,第二次付一点订金,等你去追款,一直拖,最好直接跑掉。 我们要学会分清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是两回事,一些老板,说欠的钱我认的,可是我现在没钱,我有钱就给你,对你来说拿到钱才是实在的,有没有信誉,是以能力为前提,不是意愿。
昨天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
昨天
石云升
46 赞
一般和陌生人聊天,都会选择相信他说的话,但涉及到需要决策问题上,我会看两点 1、他说的和自己做的是否一致。 2、他说的事情跟他是否有利益关系。 今天吴军老师讲的三种情况真的很常见,我都碰到过,确实大部分都是套路。
昨天
朱颖
44 赞
老师好,老师今天这一讲让我想起来,在2018年发生的一件很大的欺诈案件,涉及金额超过1900万欧元。而且这些钱还是分多次转出的。说起来欺诈手段特别简单。 被欺诈的公司是影院Pathé,这是一家总部在法国的公司。在欧洲有多家连锁影院。当时荷兰的CEO,收到一封从总部发来的邮件,说公司因为在迪拜的业务发展,需要一笔资金,第一笔是两百多万。但是邮件里说这个发展新业务的项目目前还不能公开,只限于高层知晓,只通过邮件往来沟通。虽然荷兰这边也有怀疑和迟疑,可是钱还是打过去了,而且打过去的钱都收到的确认和签字。后来甚至荷兰钱不够,荷兰的CEO还向法国总部的“现金池”申请了钱给打过去。都成功了。 直到荷兰这边接到法国总部打来的电话,来问为什么需要如此多的钱。才如梦初醒。接着荷兰总裁以及财务总监被停职后被开除。 看似很不可思议,为什么就让诈骗得手了呢?首先,是诈骗分子做了不少的心里暗示,就是这个项目只是小范围的高层知晓的秘密项目。 其次,企业内部的沟通很少,很多跨国企业,即使是公司高层,也都互相不认识。所以,下级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有些汇款程序没有特别的明确,比如涉及大额汇款就不能只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等等。这些都给了犯罪分子机会。 再有,诈骗成本很低,现在网络诈骗很普遍,很小的投入就有可能有很大的回报。比如邮箱里面有m的在m前加r,就是rm,收件人基本上看不出来。或者有的就直接黑进邮箱,用这种方式来诈骗。 祝好!
昨天
作者回复
谢谢你分享案例
昨天
侯玮
43 赞
吴军老师在文中提到的现象,似乎有一种“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特点。就好像程咬金的三把斧,有多少前人的经验,依然有人上当。而那些坚称自己不会上当的人,也未必能逃过下次。 作为乙方单位,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谈判话术:“这次的金额少,工作量大,我们也知道你们的难处!下次,一定给你们一个大项目。”然后就那么简单的着了道。 我觉得那也与听话人有关。我们太容易轻信他人,而他人又太想获得信任。 不轻诺,故我不负人;不信诺,故人不负我。不辜不负,细水长流。
昨天
流浪鸟国
42 赞
谢谢吴军老师的来信,今天的来信吴军老师告诉大家在收到信息时如何去做判断,我学到了两种判断:“一种情况是判断它对事实的描述是真是假。另一种情况其实要更麻烦一些,就是判断对方主观意图的真假”。老师用三种情况凉透了判断的依据。 在西方国家的选举中,很多许诺未来好处换取投票的情况,我记得新西兰上一次大选,工党有一个宣传就是所有人可以免费上大学,这个还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选票,也有很多华人,工党上台后,大家仔细研究这条政策的细节时傻眼了,这条政策需要申请人从没有上过大学,然后申请成功后上一年还要按成绩再申请第二年费用。
昨天
作者回复
很显然,支持工党的没脑子还喜欢占便宜。也不问问上大学不要钱,钱从哪儿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