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5000年前,良渚王的葬礼究竟是什么样的?

5000年前,良渚王的葬礼究竟是什么样的?

作者: 艺旅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1-11-03 11:46 被阅读0次

王之丧葬,为一国之大事:勘穴、选址、规划、布局、棺椁、随葬、祭拜……是仪,也是礼。

事死如事生。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王国,一窥于墓葬中。

01. 王陵所在

王陵的位置是早早就定下的,即良渚王城西北的反山王室墓葬群中。这里位于莫角山宫殿区的外围,选址在此,既是传统延续,也是王权彰显。

良渚古城

这位良渚中期的王为政时,水稻大面积种植,灌溉系统也已完善,村落和码头出现,百姓生活有余有乐,经济基础稳定。上层文化建设也颇具成效,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的祭祀和丧葬已有固定模式,整个国家呈欣欣向荣之态。

他对自己的功绩十分骄傲,在墓地选择时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放在了整个王室墓葬群的中心位置,虽然在墓葬的设计和规格无法逾越旧礼,但位置(反山M12)和随葬品的选择上却处处精心。

反山大墓

02. 随葬用品

入殓王尸身的木棺放置在墓底的低土台上,周围挖有深10余厘米的浅沟。棺外为椁,棺椁之间放随葬品。五千多年前良渚使用的棺椁葬制,已领先其他地区许多。

几千年后,木制棺椁皆已腐朽,葬衣也化为乌有,我们可见的还留玉器、陶器、石器、象牙器等。

玉琮放置在良渚王胸前,玉钺放于身体一侧,腿脚部是玉璧和石钺,陶器则放在了脚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玉管珠类饰品分散放在身体各处,随葬品有数百件之多。

反山M12(左),反山M12的玉器摆放(右)

这样的随葬品摆放绝不是偶然为之,而是这个国家代代相传的丧葬信仰,死亡并不是终结,这位良渚王将带着生前的荣耀和神的祝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03. 神徽

这位良渚王的墓葬出土的多件玉器上皆雕刻有“神人兽面纹”,也称为“神徽”。神徽以玉器为载体,是良渚玉器的灵魂,是神的象征。

反山M12出土玉琮正面纹饰 反山M12出土玉琮转角纹饰(左),反山M12出土玉琮上的神徽(右)

神徽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戴羽冠的人面及上肢,人面呈上大下小的梯形,下部分是兽面及前肢。除了这样完整的神徽图像,在其他玉器上还发现了简化版的神徽,可见神徽要表现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面孔,而只是脸戴面具,头戴羽冠的一个形象,它具有更强烈的象征意义。

反山M12出土柱形器上的神徽(左),反山M12出土“权杖”瑁上的神徽(右)

当人戴上面具时,自己真实的脸便被掩盖了起来,人便超脱了“人”,通过面具传递出了一种神圣性,这般与人相似但又意义不同的“神人”,应该就是良渚人的祖先,在良渚人的认知中,他们的祖先逝去后便成为了神,保护着他们的国家和子民,这种信仰也让现世的人对死后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憧憬,从而不断深化这种信仰,塑造出良渚人独特的宇宙观和生死观。

反山M15冠形器中的神徽(左),反山M12半圆形器中的神徽(右) 瑶山M2冠形器中的神徽(左),瑶山M7三叉型器中的神徽(右)

“神徽”图案下部分的兽面,复合且抽象,很难直接辨别出它的原型。面部和前肢虽是兽的特征,但足部却是三爪鸟足,这个兽面结合了鸟和兽的特点,应该是可以飞翔的一种神兽。

对于良渚人来说,他们的先祖,骑着神兽在人世间巡视,庇护着自己的子孙,而神徽就是这些保护神的象征,因此被虔诚地雕刻在了以玉琮为主的玉器上,既是怀念,也是祈求。

04. 独一无二的玉琮

放置在良渚王胸前的这件玉琮通高9.8cm、上射径17.1-17.6cm、下射径16.5-17.5cm,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反山M12出土玉琮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六器”象征着天地和四方的贯通,以“六器”祭祀天地四方,代表着古人最初的宇宙观。

《说文》也说到:以玉事神,玉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超越了物质材料的界限,具有更高的精神内涵,也代表着宗教礼仪或意识形态权力,也就是神权。

在良渚的反山墓地中,玉琮均放置在墓主的胸腹部,这个部位是死者双手可以向前把握或秉持的位置,其生前应是以双手前伸秉持玉琮的姿势奉祭神灵并向神灵祷告。

玉琮的内圆外方

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通过玉琮的形和神徽的纹将神权完美表达,可以说拥有玉琮就是拥有神权。

由于玉琮代表着神权,具有至高无上性,所以在良渚文化中的只有少数聚落才可以拥有玉琮,以示其统治的权力是由神来授予,由于良渚文化时间跨度长,聚落多,不同聚落间拥有玉琮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持续拥有,有的间断性拥有,有的短期拥有,有的从没有拥有过,因此可以根据玉琮来对良渚文化的各个聚落进行等级划分。

05. 豪华玉钺

钺是武器,也是工具。

玉钺,是权力指挥,也是身份象征。

这座墓葬出土的这件玉钺,高17.9厘米、上端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玉色为淡绿色,玉沁为花白色,钺弧刃鼓背,中间偏上有小穿孔,背部嵌入柄部的部分略显粗糙,其余部分皆细致抛光。

反山M12玉钺玉钺还原示意图

玉钺的两面都雕琢了完整的神徽图案和鸟纹,这种刻有图案的玉钺极其少见,可见这个墓葬的等级之高。

玉钺中的神徽 玉钺中的神鸟

玉琮是神权,玉钺是王权,以玉钺陪葬,是至高无上的力量象征,也是良渚社会冲突,以战为先的思想体现。

06. 唯一的王权杖

玉权杖由玉权杖镦和玉权杖帽两部分组成。

玉权杖墩 玉权杖帽

玉权杖镦满刻纹饰,以两个神兽为中心,玉权杖帽也是通体刻满纹饰,纹饰风格与玉权杖镦类似,但是是以两个骑神兽的神人像为重心。

权杖是王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以玉权杖随葬,是良渚王权力集中的体现,而且这是这个墓葬群中发现的唯一一件玉权杖,也说明这位良渚王的君主意识强大,此时良渚文明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07. 神权的本质是王权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虽然聚落分散,但良渚文化有共同的神祇系统、统一的观念形态和信仰体系, 这也奠定了良渚古国由神权主导的政治基础。

而对于良渚人来说,神不是产生于茫茫宇宙中的,他们也曾是人,了解世间变化和发展,因此可以理解、体谅这些还在俗世的人,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保护他们,庇护他们的同行者。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神,神才能长久地存在在良渚人的信仰当中。因为对神的共同信仰,才使良渚人凝聚在一起,文明的曙光得以出现,同时又因为神权授予,使得掌握了神权的少数聚落成为统治者,社会出现分化,国家得以形成。

神权是维系各层级聚落关系的纽带, 同时也在制约着这种关系, 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神权的授予本质上还是聚落实力的体现。

神权为表,王权为里,神权和王权紧密联系,共同促进着良渚文明的发展。这种关系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良渚王的墓葬中,良渚文明通过丧葬之礼得以物质化,我们也通过墓葬中的种种陪葬,不断地接近着我们这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

-END-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李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5000年前,良渚王的葬礼究竟是什么样的?

    王之丧葬,为一国之大事:勘穴、选址、规划、布局、棺椁、随葬、祭拜……是仪,也是礼。 事死如事生。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王...

  • 我与良渚(2018-5-27)

    我与良渚,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因为一个机会,我邂逅了良渚,邂逅了这段5000多年前的新石期文化历史。 良...

  • 新杭州故事:向全球输出数字中国“杭州方案”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因为他们,是有生命的。 5000年前,良渚人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良渚文化”,被誉为...

  • 良渚王

    今年的妇女节,单位于前天组织大家去良渚文化遗址公园。对于这个地方,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二十年前,就看好良渚文化,在旁...

  • 朱家角古镇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紧靠淀山湖风景区。5000年前良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便有村落集...

  • 良渚玉琮的秘密

    良渚玉琮之谜 原创:领儿 故事梗概: 五千年前,良渚古城在神力的庇佑下一派祥和。小灵是良渚古城的巫师,在神兽小呱和...

  •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三)

    良渚文化率先进入文明阶段,开启了史前文明浪潮 大约自距今5000年前后,此前阶段发生在聚落群内部的整合行为,在一些...

  • 良渚琮王解读-了解良渚文明系列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良渚古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让国人欢欣鼓舞。 在申遗期间,良渚古城遗址在提交...

  •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整理(上)

    1.良渚文化玉琮王 中国首批62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国家一级文物。 良渚反山墓地出土,是目前发现的良...

  • 良渚博物院

    良渚文化是史前文明的一个高峰,坐落在良渚村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本以为是一个堆满展品的良渚博物院,进去后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000年前,良渚王的葬礼究竟是什么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gq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