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有一家非常好的单位招聘应届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契合,于是就赶紧把简历发了过去,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境遇十分理想。
对方对我的条件非常满意,很快就加了我在简历上的微信。这半个小时里,双方相聊甚欢,屏幕两头几乎所有的业务相关的问题都有非常愉快的碰撞。
最后那边说:好了!你来北京实习吧!
我顺着接了一句:单位地址在哪儿?
于是,刚刚对方还几乎是秒回的聊天戛然而止。
我等了三分钟,五分钟,半个小时,两个小时都再也没有收到回复。
我当然很疑惑,但是心里隐约感觉是自己的问题。
(二)
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要从学校转到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关乎档案的大事老师一直在年级群里提醒各种注意事项。
档案一寄出,老师便在群里告知:所有同学的档案已经从学校寄出,请大家留意。
可是在之后的几天里,群里每天都有新的询问:老师,档案寄出了吗?还有人问:老师,档案到了以后怎么处理?
可能是实在看不下去了,老师发声:再说一次,所有人的档案都已经寄出去很多天了。档案不能放单位的要请人才中心代为保管。
很快,群里很多本省的同学都发言:确认了自己档案的下落。
这时候,没有收到的同学着急了:老师,外省的什么时候到?
老师只得无奈的回一句:这得问当地的人才中心。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群里仍然有人问:老师,档案寄出了吗?
(三)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短信,内容只有六个字符:丁雄飞学长?
我说:请问您是?
对方说:我知道你做了公众号,请问你公众号的名字是什么?
我有点懵。
可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对方又发来一句:我想学习一下。
能知道我的名字,知道我在做公众号,还要到了我的电话,居然还问我的公众号叫什么名字?我怀疑他是不是拿我开玩笑逗趣呢?
我忍着小心脏,给他回复:你这么聪明都不知道我公众号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就是我公众号的名字。
五秒钟后,对方回复:是这个吗?学长?
我无奈地回复:是的。
接下来,对方又发来了新消息:好的,学长,怎么做公众号呀?
我实在没有一点动力回复下去了。
可是短信又来了:学长,能说下你的微信号吗?我想加下你微信。
我彻底迷茫了:这同学是怎么知道我电话的?
请注意,和对方短信交流前前后后的四十分钟里,他连名字都没告诉我。
(四)
微信里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留言。问题的方式特别“精炼”:
英语怎么学?工作怎么找?我该不该考研?……
我该怎么回答?亲 ~ 我既没有包除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包去烦恼的如意神灯。
我只能说:好好学,慢慢找,这得根据自己的情况。
还有留言说:嗨,我想找一个通信专业的学长,想跨专业考研,你认识人多,给我发个电话。
还有更有意思的:你写的求职日记太好了,我一口气看完了,每一篇我都非常认真地看,太有同感了,那你现在找到工作了吗?
还有人上来就问了一句:学长,你说我能找到工作吗?
(五)
在一家单位实习的时候,刚到实习的部门,所有的人都很热情:有什么不懂的就问!
我就加入了部门群里,很好奇啊,群名称怎么是XXXX,部门英文简写明显不合理呀! 我就傻乎乎地在群里抛出了这个问题。
上班时间所有人都登着qq,但一上午都没有收到任何人的回复。
我知道一定又是自己出问题了。碰巧看到了桌子上的单位宣传册,没翻几页就找到了刚才问题的答案。
那个后悔呀!
中午吃饭,一好心的同事专门走过来对我说:以后可千万不要提让别人心堵的问题了。有些问题问出来别人就会感受到:你这个人要么不用心,要么不懂得尊重,要么根本没脑子。慢慢你就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多么地自断前程。
我恍然大悟:一个人,尤其是和不熟悉的人交流时,说的每一个字都会生动地在对方心里影射出这个人的品格、素养、能力、见识。
这直接体现了此人未来的发展潜力,直接影响着对方要不要和此人继续交流下去的信心。
根据这么些碰壁,打脸的说出来都是泪的经历,我总结的教训是:
1.能百度解决的问题不麻烦其他人。
对方不是度娘,也不是亲娘。
2.交流绝对不能消耗他人的时间。
提问有话直说,一步到位。
3.选择正确、合适的对象。
问校长今天中午食堂什么饭,校长也不知道;
问杨振宁怎么才能学好大学物理?呵呵~
4.礼貌。
素未谋面、素不相识的人凭什么帮你?
5.向别人提问时首先检验一下这算不算一个问题。
真的很有可能不是问题。
要向别人提问或者交流时,首先检验以下几个原则:
对方没有时间供你白白消耗。
对方没有必要向你不断重复。
对方没有义务为你服务到家。
对方没有理由给你摆平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