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南宋,齐山不仅具有赏石的审美意义,更带有特别的军事价值。作为近城的一座山,虽然不高,但作为一时的藏兵、屯兵之地,还是不二的选择。其军事意义,仍然十分突出。
齐山,是军事将领岳飞的游览地,同时还是南宋武状元华岳的出生地。南宋人游齐山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继承北宋人"平生爱奇石"的传统,看见那些"是宜米元章,一见辄下拜"的奇石(王居安《次池阳崎岖山行》),继续欣赏,一方面却在发"好山好水观未足"的感慨(岳飞《池州翠微亭》);一方面是"奇奇怪怪无非洞,下下高高总可亭",一方面却"但把醺酣酬绝景,天风吹面经须醒"(周必大《再登翠微亭和同年汤平甫知县二首》),带着一定的战时清醒。
元代的齐山,稍稍冷落一阵子,除了贡奎、萨都刺、吴潜等几个名人留有诗歌外,其余的人都默默游过,不言笑,也不作诗。
到了明代,齐山的审美具体化了,一石一洞,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有了自己的题诗。一方面,人们继承小杜风流,赞美齐山;另一方面,人们对齐山由明代初期的笼统化走向后期的精细化。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有人还刻意模仿陈岩所作的《九华山诗》,对齐山的许多小景点,一一作诗,加以咏叹,如清代夏耘的《怀琴集》,即是如此。这是要有极细致的功夫和极浩沛的诗情才行。
齐山是一座精英文化的山,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政治家、军事家是齐山文化的主流塑造群体。
根据历代《池州府志》《贵池县志》《齐山岩洞志》及其他资料统计,到齐山来的大小诗人,截至晚清,有一千余人,留下诗人不少于三千首(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