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乐在升值
每个人有自己面临的问题,曾经做创业项目和在公司里的时候想的是自己与其他人能力差不多,需要努力一把就能跳出来,但经过这近10年的工作时间后,我对此观点产生了动摇。
图/自pexels我觉得只是我觉得
这几天在做2021年项目的阶段梳理和2022年的年终总结,公司并没有要求我做,我只是想通过这2年的深刻经历和操盘项目的经验两个方面进行数据和现状分析,通过这些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现状、公司的现状,用来指导12月份和明年的工作思路。
我先把去年的项目梳理,没想到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情,截个归纳后的图:
归纳曾经的我认为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家庭出身、差不多的求学经历、差不多的工作历程,想必在当时的项目中做的都差不多,产生了我只要努力一点就会跳出来。
可通过梳理后的数据和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同龄的每个普通人经历确实差距不大,但是思维深度是不同的,进而产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也不同。
在去年的项目中,努力做事后发现:越来越多的事情向我这里集中,我以为是因为我的位置原因,后来发现并非只有这一个原因:
1、从项目出发,我是项目推进人,跨部门沟通多,做规划和决策多;
2、从部门来说我筹建的团队,大家基于当初我对项目的规划和描述,他们认同了,加入进来后发现我确实是那样做的,有形和无形中对我信任增加,进而产生了些许依赖;
3、对于他们个人来说,对项目的规划和执行思路是在我这里产生和分发,大家又信任和有点依赖,这样正好能好好做执行,听话就是了,可是这其中就产生了稀缺,是注意力和思考的稀缺,同时又伴随着某些人不想承担责任,加剧了他们进入稀缺的境地。
当我意识到的时候,立即进行了有组织的调整,改变思路,把权利和岗位职责一起放下去,开始了授权,在这个过程中,授权的同时又配合监督,很快上进的就从中脱颖而出,而那些不想承担责任的人越来越难做,只能是主动离开。
有思考的执行能避开稀缺
OKR思维确实好用,我们配合上SMART原则和黄金圈思维就更加清晰做事。
有思考的执行当一个团队10几个人时候好做事,20几个人的时候还能快速跨部门,50几人的时候还能调动积极性,超过100人时候只能做目标分发,内部人员之间会产生利益冲突,会有情绪,会有跨部门难搞的事情。
这时候我们组织了一个内部小组,只以拆解目标为准,没有职级关系,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但加入后每天要考核一件事:那就是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和公司目标或者个人成长目标有强关系,如果没有就自行退出,1个月后再加入,当然这个小组是以个人成长为目的的,那些无意识或者无时间的人不会来的。
通过训练让自己的思考能力加入到执行中,这就能避开成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机器陷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人生不是装装样子,每一天都很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