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读书让我们拥有了明亮的眼睛和智慧的心灵。
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季氏篇的最后一小节。
本章为《论语》:季氏篇
【原文】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翻译】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别的国家的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相约经典,相聚七点。又到了一天中最有意义、最有仪式感、最幸福的时刻,敬请大家自由展示,尽情绽放!
春秋时代,礼制遭到破坏,诸侯嫡妾称号混乱,而称号实际上意味着某一种秩序的遵循和规范,孔子故而提到周礼,也是正名之意。
《子路篇》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孔子十分重视正名。名能恰如其实,才叫做名正。
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按照阶级发展的观点,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一社会时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进行了分离,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奴隶主的特权,奴隶则被剥夺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权利。而在奴隶主阶级内,也有着不同的等级。所以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有一句话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为维持这种等级制度,势必要有这种等级制度的规则,社会各阶层各安其分,社会才会长治久安。而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不按名分办事的事层出不穷。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说:“这等事,他都忍心做,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呀!”)这是季氏以大夫的身份僭用天子的舞蹈。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àng)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2』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举行家祭,祭毕撤馔之时,也命乐工唱雍之诗。孔子说:“雍诗中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那样穆穆地敬而美。’这在三家堂上唱来,有何意义呀!”)天子祭祀时演唱的诗歌,大夫们祭祀时僭用演唱。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篇》『6·23』孔子说:“觚早不是觚了,还称什么觚呀!还称什么觚呀!”)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喻式感慨。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现了孔子对当时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为改变这种现象,孔子提出正名说。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子路问道:“如卫君有意等待先生来主政,先生对卫事将何从下手呀?”孔子说:“首先必该正名吧?”子路说:“先生真个迂到这样吗!这名又何从正呀!”孔子说:“真太粗野了,由呀!君子对于自己不知的事,该阙去不谈。若果名不正,便说来不顺。说不顺口的,做来便不成事。做不成事,便不能兴礼乐。礼乐不兴,单用刑罚,刑罚也必不能中肯。刑罚不中肯,民众将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呀!因此君子定下名,必然要说得出口,说来必然要做得成事。君子对任何一句话,总求没有苟且就得了。”)
在孔子子路师徒的对答中,我们知道了孔子对正名说的看重。如果让孔子当政,首要工作是“必也正名”。“正名”便是“纠正名分”,为什么需要纠正名分?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不正的结果是“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和“民无所措手足”,后果极其严重。
如何正名呢?论语中也有例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好极了。若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纵有积谷,我哪吃得呀!”)君臣父子,各尽其道,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身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非不顾名分,胡乱行动。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定公问:“君使唤臣,臣奉事君,该如何呢?”孔子对道:“君能以礼使臣,臣自会尽忠奉君了。”)孔子明确指出,君臣各安其分,并非只是臣属或者君王单方面的努力。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12·17』季康子以为政之道问孔子。孔子对道:“政只是正的意义。你若把正道来率先领导,在下的又谁敢不正呀?”)领导不正,下属自然不正,领导以身作则,则下属自然也就严格履行职责了。
孔子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孔子说:“天下有道之时,一切礼乐征伐都从天子那边出来。天下无道,礼乐征伐就从诸侯手里出来了。从诸侯手里出来,大概最多十世,很少能不失掉的。从大夫手里出来,五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到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令,三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天下有道之时,政权不会在大夫们手里。天下有道之时,庶人也不议论政治了。”)
孔子的标准就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礼乐征伐等国家大政方针由天子发出,大夫庶人各行其责,大夫(也包括诸侯)是代替天子管理庶人,管理的不好要用礼来惩罚;庶人该尽庶人的职责,不必去议论礼乐征伐等国家大政方针类的政事,职责尽不到用刑来惩罚。
有了上面的认识,再读本章。论语记载意思也就出来了。
邦君之妻,虽只一人,但在不同的场合却扮演着不同的身份,人对她和她对人也就有了不同的称呼。“小童”、“寡小君”听起来似有贬抑之意是谦称,“夫人”、“君夫人”听起来似有褒扬之意是敬称,按照孔子正名说来套,自然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谦敬相宜,则无异议矣。
好的,祝家人们早安愉快,尽享快乐时光!
点评:
声音清脆爽朗,解读的严谨深入!
谢谢小美女的赞誉[玫瑰][玫瑰]你的声音才是黄莺出谷呢!
盈盈的笑意,挂在脸上;跳动的音符,流淌在心上;经典的魅力不及你的魅力,你用智慧和热情征服了我,征服了群里的人!
解读真到位真精准真严谨[强][强][强][强][强]周礼礼礼有节,有度,有文化!
音乐与诵读契合得真美,解读准确全面有高度!
不疾不徐,娓娓道来,音色纯正有感染力!
音乐声缓缓流淌,诵读声声声入耳。饱满的感情,深入的解读,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燕子越来越年轻,气色好,声音稳,诵读畅,水平高。
与你的认真和严谨比起来,我还差的远呢,向你学习!
有你们这群出色的小年轻,我不扬鞭怎么行啊!
你的评论和你的人一样,诗意与美丽同在!
美不如你,才更不及你!
看了还想再看,听了还想再听,看不够也听不厌,喜欢你没商量!
有情有义有形的解读,重点发现你真是一个自律的人,向你学习!
这声音,听着舒服;这笑容,看着舒心。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小燕子,内敛的性格,依然掩饰不住的是你横溢的才华。才气、大气,让你如珍珠一样熠熠生辉!
最美的老朋友的脸庞,最甜的是老朋友的笑脸,最幸福的是老朋友的赞誉,有你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