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恋狂

作者: 唤雨师啊远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20:17 被阅读0次

    嗯,前几天开公众号的时候,有朋友说出生篇一般都有故事。

    可惜我是个不太会讲故事的人,这些年写了很多有头无尾的断章,篇幅长的可达万字,短的则只有一个标题——曾经一度想象力蓬勃到看到几个字组成的短句或者词语就有一个故事梗概的程度,所以留下了很多只有一个标题的残篇。如同铅云低沉的天空原本以为会下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到最后云雾却四散开去,天光大亮。

    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故事应该是去年九月份用了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写的那篇,一万两千字,字字灼心。往事了,就不再提及。

    越来越多的人说我是文艺青年,这甚至成为我一个顽固被动独身主义者的最重要因素。

    D跟我说过文艺一点的女生可能跟我更搭。对于女生文不文艺我倒是不是太介意,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文艺与否说小一点不过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已,和吃饭睡觉打豆豆、瑜伽保健烫卷头这些普通的项目并无二致,只是偏小众一点而已。只要思想上合拍就无大碍。

    专业黑我一万年的K先生也说我不用再增加内在了,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提升外在。

    ……

    这一次,不煲鸡汤,不洒狗血,不放鸽子,只想说一说我是怎样一步步沦落为现在这副孤苦无依唯有与文字(当然还有图片)为伴的德性的。

    十年之前,我在上初中。初中时光可以算是我学生生涯的巅峰。每次考试放榜之日,我的名字必然可以在大红榜单的第一行的前五中找到,那时候镇里只有这一个初中学校,四里八乡的小孩都集中于此,所以那时候我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学校里的老师以及同年级的学生可能不认识我的脸,但对于我的名字都有所耳闻,不要脸一点可以说江湖里尽是我的传说。

    那时候门门功课优异,对于语文并没有特别的偏爱——其实语文一直都不是我的强项。曾经遇到一个语文老师,头发花白,他的教学方式甚至让我对觉得语文有些无聊。依稀记得他有一个用了很多年的本子,上面写的是每篇课文每个段落的段落大意中心主旨之类的东西,反正就是试卷里阅读理解型的问题的标准答案——看见标准答案四个字,突然觉得应该批判一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尤其阅读是一项很主观的活动,心境不同看到的自然不一样,所以很难定义标准。那个老师就靠着宝贝笔记本来讲授每一节课。所以那时候我对语文并不感冒,作文水平也仅限爱迪生不停发明电灯泡,项羽先生不停拔剑自刎,屈原先生不停跳河的范畴,这种状况直到我高考完毕都没有任何改观。这里要感谢这些中外先贤们用生命为广大学子提供的作文素材。

    那个时候,传统文学其实早已经辉煌不再。其实自巴金老先生走后,国内文坛大家就已经绝迹。后来看一些文学评论,才知道民国时期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名家辈出,百家争鸣,大家互相看不顺眼就写文章互喷。当然与现在网上只会把生殖系统挂在嘴边的喷子有云泥之别。我没看过那时候太多的文章,但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字里行间的思想高度与骂人技巧,从语文课本里就有迹可循。

    所以那时候对于文学我也是路人甲一枚。

    直到有一天,可能那天万里苍穹里有七彩祥云出现,我在一个男同学的桌子上发现了一本不是很厚但是装帧精美的书,现在已经忘了是白色封面还是黑色封面,白色的概率比较大。那个男同学我也早就忘了名字。但是那本书直接导致我后面的人生产生了某种重大的变化——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世界上并没有时光机可以让我倒回去,让那时候的我不去发现那本书,后来的际遇可能又是一番别样的光景。

    书的封面是大片的白,中间有一个白衣长发闭眼沉睡的人,赤着双脚,面容清瘦,周身被蜿蜒散开的黑色花纹包围。下方一个大大的『I5land』,脑袋附近一个『岛』字,旁边是『柢步』两个小一些的字,『柢步』下方印着五个字:

    『郭敬明 监制』。

    没错,就是后来红极一时的青春文学杂志《最小说》的雏形,春风文艺出版社,只出了十期——至少比韩寒当年只出了一期就被不可抗力扼杀而死的《独唱团》要长命。看到『郭敬明』三个字,可能部分人就有些胃痉挛。没关系,您吐您的,我并不是他的粉丝,对于四先生其人我是介于讨厌与喜欢之间的无所谓态度,影响我的只是他的文字,而且散文的成分占了百分之九十。另外,我看过的完整的四先生的小说只是他的短篇,长篇小说看的都是些片段。

    其实以我粗浅的见识,80后一代写作者的一个显著共性就是追求文字本身的辨识度要远多于思想以及内容上的东西,很多时候情节只是为了展现文字本身的魅力才有存在价值。

    就比如韩岳父的很多长篇如《长安乱》,单独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也可独立成篇,情节,只是次要的东西。甚至有时候小四同志对于遣词造句的追求近乎偏执,作为标杆的就是《悲伤逆流成河》一书,这本书可以说是小四做了一个大大的语文试卷上常见的语句扩展题目,几万字即可表述清楚的事件,生生出了二十多万字的一本书,书中用于渲染悲伤气氛的文字远超情节,对于文字的执着可见一斑。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看得多了年纪渐长阅历增加之后的观点。

    当年发现《岛•柢步》的时候,随手一翻就瞬间被书里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刻着时光烙印的图片、精致的图文排版、大片的留白以及纸张的光滑质感所吸引。因为那时候接触的大多是一些《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风格相近的大众阅读品牌,内容雷同、图片多是手绘、纸张质量一般,广告充斥其中,毫无美感可言。所以这本杂志书好像自带光环一样出现在那年那月那天那时,如同灵光乍现。大一的时候在学校的书店发现了这本几年前出版的书,买了下来,一直带在身边。

    书的开篇是四先生的文字以及一组黑白颓废风格照片,标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去不返的日子里,阳光照耀了每一粒灰尘。飞鸟不记得。我们曾经那样歌唱过。时间卷过屋顶,一切就回到过去。倒塌的墙壁和你年轻的脸。汗水浇灌了来年又来年的夏天。一步和一步之间变了距离。一不小心跨过了夏天。而他们留在了没有雪的冬至。从此没有了季节与黄昏的反复。天空突然放晴。

    请原谅那时年少的我真的会为这样支离破碎的句子动容。在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代,看着这样的文字隐隐约约觉得某些情绪在心里荡起,继而耸然动容。后来岁月流转把人抛,心智成熟,发现要在生活中寻找一些细小的感动越发地困难起来。

    那个同学说这书是他姐姐的,我问他还有没有其他的了,后来他又拿来一本《岛•陆眼》。我像一个沙漠里踉跄行走的旅人看到绿洲一样,在光线稀少的宿舍里仔细翻看里面的图文,如同观看一场经久不息的花火。

    从那之后就打开了一扇门。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已经买了一些杂志,《创新作文》、《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那时候几块钱一本的杂志已经是我经济承受能力的上限了,二十块一本的《岛》要考虑再三才能下决心买。

    后来上了高中,学校里有一个不是很大的图书馆,其实只有一件教室的大小,里面都是一些期刊杂志之类的,以《人民文学》《十月》《收获》《世界文学》这类的传统文学期刊居多,《萌芽》应该是没有的,更别说《岛》、《最小说》了。于是我只好在一些其他的杂志里寻找80后写作者那一批写作者的文章。

    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七堇年、落落、笛安、安东尼、小饭、李傻傻、春树、颜歌、安意如、沧月、步非烟……

    关于这些名字的文字总是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惊叹并羡慕他们对于文字的掌控能力,以及字里行间的个人标签。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于是每次在纸质媒体上发现关于这些名字的文字都心生喜悦,细细品读。

    后来有了手机,有了网络,就一股脑地下载了很多他们的书,至今没有看多少。

    然后就搜寻有关写作技巧的文章书籍,大部分都说要积累阅读量积累词汇。我为了寻求捷径以求装逼神功速成,就效仿韩岳父,干脆买了本五厘米厚的《汉语词典》,从第一页开始学习那些生僻的词语,记在笔记本上。后来想到《汉语词典》收录的文字不够全面,打算买一本《辞海》,但是想到工程浩大,经济拮据,于是作罢。当然《汉语词典》我并没有看完,但是三千常用字基本跟我都很熟。

    对于传统文学,我并不排斥。但是那时候觉得大部分的传统作家的作品都是注重内容与思想远大于文字本身,字里行间少了个性与情绪,于是读的并不是太多。只有余华和苏童两位的作品文字具有个人魅力。余华先生的文字我其实也没看多少。一直以来读长篇小说对我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所以我只读过《许三观卖血记》,一遍,现在已差不多忘个精光。印象最深的是我买的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中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改我对于传统文学的刻板印象。当时也没太看懂,但那篇小说文字的组合方式很让人佩服。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我一本也没完整读过。最早的是初中时候买的《三国演义》。缘起于某次历史课,戴眼镜微胖的历史老师讲课期间来了兴致讲起了三国里的某个片段,好像是关于张飞的,我听得很入迷,但是下课铃响,没了下文。后来就特意去买了一本。《红楼梦》,只看过前几回,一来文字深奥,二来情节不足以吸引年纪尚小的我。《水浒传》算是看得最多的,少年时期好奇心旺盛,翻的最多的回目自然是西门大官人与潘小姐纯洁的爱情故事那些章节。《西游记》读的也极少,偶然翻看猪八戒偷看蜘蛛精们洗澡那一节,书里居然出现了:中间一段情,露出风流穴,这样露骨的词句。

    再后来上大学,因为苦恋某姑娘,整个文风更趋向矫情与忧郁。后来和鸭梨、蝈蝈三个人一起合写一部小说,鸭梨取名《三人行》,我其实对于这个名字是不太满意的,觉得少了情绪。三个人写了二十多章,几万字,便没了下文,脱稿至今。

    曾经最大的理想是去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和纸质媒体合作,不用朝九晚五上班工作规律生活,到处走走,但是大学时光转眼即逝,这个想法又有些不切实际,好在现在依然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每个与我照面的人,记录那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算曲线圆梦。

    而且发现现在已然没了当年那么繁荣生长的想象力,那时候晚上睡觉做梦,醒来之后都回记录下大概情节,想着以梦成篇,而现在已经很少做梦。好在现在对文字的兴趣依然不减当年。有什么想说的想表达的依然会打开电脑,敲下键盘。

    现在社交媒体愈加发达,信息爆炸,时间越发碎片化,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其实已经很难。很难安心看一本书,追一部剧,恋一个人。写东西其实是给自己一个静心审视自己的机会,否则走了很远的路,却发觉已经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另外也是一种与他人对话的方式。你打开微信,发现上次和喜欢的人的聊天时间已经是几个月之前,你要用手指滑动屏幕好几次才能找到。

    你发现时间会让一些东西边得很薄很淡,但文字不会,它们始终有温度。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字恋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mb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