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文学是一门讲究宽容的学问。梁文道有句话说得很好『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而这种宽容的来源之一便是作者本人对这世间的『丑恶』,包括人性中的贪婪,私欲,愚蠢,龌龊,甚至残暴,血腥等心理和行为的接受。文学的宽容性则鲜明地体现在它对『恶』存在的合理性的尊重和对个体差异性的深深理解上。说简单点,文学中,存在即合理。
文学并不是简单地交代是非黑白,某种现象或问题,其产生背后的根源往往是文学探究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作者是用近乎冷漠的客观笔触描绘了曹七巧被虚幻的金钱关系和赤裸裸的情欲所封锁的一生,不仅如此,她近乎变态的疯狂还毁掉了儿女们的一生幸福。可能很多人面对这样一个人可悲又可笑的人,听闻他们悲惨的遭遇时总是习惯用『活该』『自作自受』这样的字眼来评判,可是作家不是,张爱玲一定是给这样一个从小生长在麻油店的女孩足够的宽容,她从小没有见到过锦衣玉食和金碧辉煌的模样,对这样的世界不免充满渴望和向往,长大后,她走进一场名存实亡的婚姻,守着一个瘫卧在床丈夫,她无法享受一个女人正常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而内心深处总是对异性的感情有一种近乎变态的索取。作家们总是很有灵性,他们总能够以自己与生俱来的慈悲赋予这样一些真实地活在现实世界里,却一度被边缘化的人物一份体谅。网络上流传着很多对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但总结起来都是用了很武断的两个字『渣男』,但其实高加林面对感情时的懦弱和不坚定不仅仅是其高自尊和渴望成功的虚荣心等主观原因所致,更有其悲剧命运所产生的深层的社会根源,改革开放和城乡一体化让农村青年有了知识,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但因为改革的范围和规模有限,所以并未能给农村知识青年提供足够多在大城市中大显身手的机会。除此以外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是非观和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真正的文艺更关注的是事件本身是否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和生活事实,而不是一昧的宣传和迎合大众的潮流的前沿的风气,并且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带有点后知后觉的慈悲,带有点不入流的“土气”。
文学是无比真实的,这种“真实”有时候甚至是人们所不敢面对的,无论是优秀的导演还是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其中都不乏敢于说真话的人,若不是如此,很多真实题材改编的电影也不至于一删再删,迟迟不能上映,很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不至于被封藏而不允许出版。
很多人都说喜欢文学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于是乎很多文学爱好者总是被赋予『不现实』『理想化』『感性大于理智』『单纯幼稚』等在功利性的现实世界里不被接纳的特点。但其实就如同鲁迅所说的那样『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同的人对理性和现实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面对和处理现实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学中的一切,它也许不现实,但毫无疑问,它是真实的。毕竟现实不等同于真实,现实中更多的是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这正如好的文学,它总是尽力表现一个人的多面性格,让不同的读者通过阅读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感悟,而不是很武断,很绝对地去评价一切。
每当深夜辗转难眠时,我也许在想念一个人,我会想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嘱咐,那是份难以衡量的深沉爱意,即便爱人不在身旁;又或许我焦虑缠身,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平复自己的情绪,那时我又会想到『既然生年不满百,何必常怀千岁忧』的宽慰,那样的宽慰常常给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安。当爱情失败,伤痛来袭的那一刻,我可以正式自己,理智的明白爱没有对错,因为『所有的爱和孤独,都是自作自受』;当我想大哭大喊,想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又会有史先生印入脑海,他说『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情只适合收藏。』 他告诉我如何降低表达欲,去做一个真实又沉默的人;当我想放弃人生中艰难的跋涉,去另寻一条轻松的道路时,我又会想起《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影子,即便身在生活,也要做理想的卧底;当我形单影只,路过一条黑黢黢的街道,或者不得不一个人走过漫漫旅途,捱过漫漫长夜时,我手里正好翻开的是刘瑜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当我也为自己的敏感,浮躁,虚荣,玻璃心和焦虑症深深折磨的时候,总可以在书中找到安全感。我想念看《朗读者》和《经典咏流传》时哭成泪人的感觉,也想念在电影中去了解一个个鲜活而又真实的角色时唏嘘不已的感叹。
我不止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过读书无用论,也不止一次被人贴过“文艺青年”的标签,也不止一次被人用暗讽的口吻说是“有文化”,可我真的只是单纯地想要在书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我永远迷恋捧着一本书时热泪盈眶,孤独又充盈的感觉,那是一种能够给我信仰般力量的感觉。
确实买书需要钱,不富裕的话,也是负担。确实文学不会让一个人活得有多光鲜亮丽,它甚至会让一个人走向悲观和沉默,但这种悲观是向死而生,而不是心如死灰;这种沉默也不是事不关己,而是学会淡然。
这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利益化、数字化、网络化、娱乐化已成常态。在我很小的时候,还有没4g网络,人们用的手机都是台试的老年机,我曾经和表弟在短暂的相遇后通过短信和对方交流,也曾守在家里木桌上的座机电话前听着外在打工的父亲通过电话线从远方传来的爱意,曾用笔纸给远方的朋友寄过一封封幼稚的书信,在一个带锁的日记本里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嗨了很多年。
而如今,我也用抖音,快手,微博,也在今天和广大网友一起做吃瓜群众。我也在这样的时代去看一些热播剧,虽然能坚持看到大结局的并不会太多,我也在努力去做一个不慢别人半拍的现代人,也硬生生地尝试将自己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努力合群,努力想笑得自然一些。但我发现,比起在人群中,我更喜欢属于自己的角落。
小学的练习册上我曾读过一篇印象深刻的文章,实习的小护士给一中年妇女扎针,好几次都没能成功,面对着小护士很抱歉的表情,那妇女和蔼地笑着说,她的女儿和着护士差不多大,也是实习护士,她希望有一天她女儿面对同样类似的问题时,也可以被谅解和宽容。我时常记得这个故事,也曾在文学课堂里听老师说『一定要做个温暖的人。』缺失让我理解人生的不易,也让我懂得不要把冷漠和荒芜的体验留给他人,因为我知道那不好受,可是这样的想法却在很大程度上让我自己受尽委屈,我成了别人眼中很好说话、唯唯诺诺的老好人。我也终于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善意和热情都能够被珍视和在意,愿我们有热情,有同理心,有共情力,也有棱角,有底线,可以保护好心中的那一抹温柔。
有时候想做一个不喜欢文学的人,那样我就不会玻璃心,会多一些钝感力,那样,我的人生中也许就不会有太多的缺失去用文字填补,也许可以活得没心没肺,可以不用去理解,去同情,去认真。
但归根结底,生命只有一次,去认真,去懂得才是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