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所见所闻)
傍晚,我下班回家,文兵边打电话边推开我家的门,光头在冒着汗,急的像蚂蚁,说车子在卡口卡住了,不让进。
前天傍晚,文兵偶与我谈起,今天有货车来拉货。我告诉他,要提前报备,届时按备忘放行。
“你没报备?”我问。“我去报备,政府的人不让,说可以过来。”文兵一脸懵逼。
“怎么可能!县里开了会、又发通知,大货车司机去向复杂,从外地进县内,必须提前报备。”我不解。
“不就是从槐林过来,不是省外,也不是市外。”文兵急的冒汗。
“不对,老黄的货车14天内从湛江拉香蕉到合肥,再去的槐林,对不对?”我猜文兵报备时,没有将全部情况告诉政府工作人员。
“你赶快去政府,尽量说好话,让政府派人带证明去卡口接,应该能协商。”我有了主意。
20时许,货车慢慢开到文兵家,果然接回来了。
二、开卷有益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心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这是“仁”的基本精神,也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社会的基础。忠、恕,不仅是文明、襟怀,更是人生的境界。
三、碎片化也有收获
(一)读书像阳光,照亮文笔
如果把书籍看作一颗太阳,那么这棵太阳同样普照人类,让人类汲取营养,获得精神的成长。
刘勰《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而现在的“文笔”,则是形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如何通过阅读提升“文笔”?“三步走”,理解、记忆、运用。阅读时,先理解词语、句子和修辞,牢牢记住词汇,从句式、句法、句子变换入手。无穷无尽,多方面练习,不断精进。
读书并不能直接提升文笔,它像阳光普照万物,是一个逐渐影响的过程。读书影响语感,影响词汇量,影响语句表达方式。好词佳句在书中来,一句话对不对、美不美。为了主动提升文笔,需要像光合作用那样,积极地练习:练习词语,练习句子,练习修辞,直到完成转化——把书本的营养转化为文笔。
不紧不慢读好书,从从容容练文笔。
(二)用文字表达灵感,让人看到、摸到、品味到、听到、嗅到其中的东西。细节越详越能帮助理解,与其说“漂亮”,不如“长得一头瀑布一般黑头发,白皙的鹅蛋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黑眼睛,柳叶眉下那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挺挺的鼻儿舒舒服服地坐在脸中央,粉粉的小嘴儿就在那鼻儿下。”
(三)读书得间:形容读书能探究窍门,心领神会。说话做事,出于各种不能说、不便说的原因,有些语言被隐去,藏在字里行间,其中的意思需从无字、无言、无色处看出来。季羡林:到杂志缝里、大部头著作中,在字里行间,受到启发,举一反三,产生了灵感,然后写成文章。
天气:多云转阴,东风4~5级阵风7级,11~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