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过程是不断的清空和不断的填满
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有2种,
1、缺乏知识和重要常识,有时指对象对于相关领域。
2、年幼无知。指缺乏知识和重要常识,不明事理。
无知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叫做不知道型无知;另一种叫做知道型无知。
处在第一种无知可以让人无知无畏,因为自己不会认识到这种无知。
孩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天会接送孩子。在碰到熟人、邻居或是长辈时, 我们自然会去打招呼,然后还会"挠挠"孩子,快:"说阿姨好""谢谢"之类的话。那时,孩子会很抗拒,反而会闭口不言。
过后,还会给孩子"贴上标签"。这孩子,嘴真笨,一点都没有礼貌等等。
之后,孩子更不会主动打招呼和开口。
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焦虑:这孩子不爱说话、胆小、怯懦,以后不会沟通可怎么办?以后的人际关系差怎么办?这样孤僻会不会压抑自我?会 不会影响身心健康?这样就会影响学习。
就是一次没有和别人打招呼的事件,怎会带来这么多问题呢?
我们自己都会产生焦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判断都会受到影响。
那,自己解决不好的事情,只能求助于专业人士。
消灭部分无知,达到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就到了第二种状态:知道型无知。
知道自己不懂这方面的知识,自己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反而会更加严重。只能求助或者咨询专业人士,然后恶补这些知识。
《孩子13岁之前,妈妈一定要懂的的心理学》《要引导,不要教导》等等,一系列方面的书籍。刚开始,还很欣喜,虽然不断的发现自己以前的无知,却也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新的思维,新的相处方式,新的引导方法。
就这样,一度以为自己在教导孩子方面,找到了合理的方法。
然而,很快来到了初中,我突然发现,之前了解的知识和引导方式,只是片面而已。真正的教育孩子,不只是引导和帮助。还需要发掘孩子性格中的特质和才长。这是第一个阶段没发现的,下一个阶段不可能代替的。
那么,坚持持久的,深入的学习。
从认知孩子是内向型性格还是外向型性格开始。
不能刻意去改变孩子的性格。
从接纳孩子的性格开始,发掘孩子性格的特质,发扬孩子性格中的优势,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主地选择。
每一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发掘优势,发挥优势,都能有一番作为。
说到这里,自己觉得从来都没有读懂自己。
那是因为: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我有什么长处?
如何发扬我的长处?
我有什么弱点?
如何回避我的弱点?
学海无涯求索不已,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清空自己的茶杯,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