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共读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是古典,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曾经骑单车从长沙流浪到北京,放弃出国攻读建筑学而进入新东方,成为GRE词汇首席讲师,后来创立新精英,努力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这本书涉及安全感、心智模式、幸福感、职业等主题,帮助我们拆掉自己的思维之墙。
下面取其中的两个话题进行分享。
01 为了房子,你典当了什么?
有这么一个人,暂时称呼他为小飞。他21岁从某名牌大学金融系毕业。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于是回到老家,在省会的证券公司当一名普通员工。
1年以后,蚁族小飞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小苏,于是向她求婚。小苏问他,那房子怎么办?他说,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学时候赚了点钱,大概就攒下来十多万。
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花这笔钱在当地买个小房子,二是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小苏说好,我相信你,我选二。
于是小飞和小苏租了一个两房一厅就结婚了,房子真是破,晚上都能听到天花板上的老鼠在开派对。第二年,他们生了个女孩,他们没买房。
结婚4年后,小飞的事业终于有了点起色,他成为一个投资公司的合伙人。第6年的时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稳了脚,收入也开始稳定起来。他花了大概30万在当地买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进去。
等他32岁的时候,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虽然朋友们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但小飞也不准备用这笔钱来买更大的房子,他想继续做他的投资生意。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你可以接受吗?
故事中的小飞和小苏,其实我们都知道,是巴菲特和苏珊。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才是真正的股神?是巴菲特的妻子苏珊。
她为巴菲特做了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
现在的社会,很多女生结婚都要看对方是否有房有车,很多人在一线城市拼搏奋斗,也都是为了能够尽早买得起房子。
但如果给自己算一笔经济账,早年买房的钱用去投资和增值自己,多年之后晋升空间和资源眼见或许别是一番天地。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一座房子,为了所谓的在大城市中有栖息之居的安全感,就那么轻易地典当了自己的梦想,典当了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沦为了房奴。
那些过早的购房者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到底买回了什么呢?
02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
有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花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我说:“如果用你烦的时间来学习,有没有可能考研早就过了?反正是花时间,与其花时间郁闷,还不如花时间学习!顶多就是不过,那也多学习很多东西呢!不学白不学!”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3×30)+(20h×7)=500h
等待成本:5h×6×30=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看得出来,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连两个多研都考上了!这里还不算因为郁闷添加的起痘痘、鱼尾纹以及对学习的信心丧失等损失。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和体力,甚至总是期望一切准备就绪再开始。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to die.
如果做一件事你的等待焦虑成本已经超过了穿越成本,那不妨直接去行动。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坏的开始或许是成功的三分之一,但不开始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拆掉那些思维里的墙,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