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南派三叔、唐家三少、江南、管平潮、唐隐……这些作者,因为他们所写的畅销作品而为读者熟知。然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很多却不是他们的真名,而是写作所用的笔名。这些有趣的笔名,作者是如何想到的呢?今天就来聊聊笔名背后的故事吧。
【取自本名型】
金庸笔名的来历,不是什么新闻了。金庸,本名查良镛,他的笔名就是将“镛”拆成了“金庸”两个字。
金庸同族的兄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他们取笔名的模式堪称是一脉相承。穆旦,本名查良铮,他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从本名里拆出自己的笔名,是比较常规的做法,也多见于早年间的作家。莫言也是如此,他本名管谟业,“莫言”就是将“谟”拆成两个字使用。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盛,畅销作家的笔名也更开放,更有个性,开始往更有识别度的方向演变。
【取自作品型】
读者们非常熟悉的“南派三叔”这个笔名,据说是作者在非常仓促的情况下取出来的。他当时要签一份出版合同,需要取笔名,于是就想到了《盗墓笔记》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三叔”,又因为“三叔”是属于南派盗墓体系的,就确定下了笔名——南派三叔。
专注于唐朝文化的著名悬疑小说的作家,唐隐,她的名字也来源于作品,但是相比之下,取名之路就有点纠结了。出于对唐朝的喜爱,唐隐在取笔名的时候,取“唐”姓几乎是毫不犹豫的,但具体的名字,唐隐考虑了很久。
在编辑的建议下,因为作者先后写了“狄仁杰”系列、“大唐悬疑录”系列,最后,她选择了“隐”这个名字,一来是因为她在《大唐悬疑录》中,描绘了唐代诸多的隐秘文化。二来,作为悬疑推理作者,就是要写出隐藏在各种迷局背后的真相。有趣的是,“唐隐”这个笔名就像是书名《大唐悬疑录》的缩写,也是作者与这系列书的缘分。
【随心所欲型】
有很多作家走上专业写作这条道路,纯属意外,因此他们的笔名也洋溢着一种“一看就不像真名”的随意感。
唐家三少这个笔名,最早的说法是因为作者喝豆浆喜欢加三勺糖,这个说法传开后,作者曾经表示过:这只是开玩笑。真实原因是因为他当时有四个笔名,分别是大少、二少、三少和四少,最后挑了一个最顺眼的“三少”。
而其他作家,像“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从笔名看就知道,作者是个吃货。
【旁征博引型】
作家群里不缺乏本身阅量丰富,有极强的文化涵养的人,所以他们的笔名也起得颇具水平。
比如《天行健》的作者燕垒生,作者取这个笔名,是因为在少年时代从俞平伯的散文里面读到“浮生燕垒”这一句。后来他发现“浮生燕垒”来源于明朝著名小品文《小窗幽记》,书中道“是即风雨花,浮生燕垒”。他非常喜欢这句话,就起了“燕垒生”作为别号,上网写作以后就把它作为网名、笔名用着。
作者起笔名的类型各种各样,读者记住他们却是有着同一个原因——喜欢他们的作品。有不少作者在成名后,开玩笑说早知道会红就起个更好听的笔名,至少取个短的,签名可以少写点字……真是又无奈又幸福呢。你一定也有喜欢的作者吧,不如来分享一下他们的笔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