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感悟
原来沟通问题出在这

原来沟通问题出在这

作者: 字字经心 | 来源:发表于2021-12-07 21:54 被阅读0次

回顾自己工作过往,时常有沟通方案,向上汇报,工作总结、做分享、阅读书籍的情景,也经常遇到以下问题,

* 别人不明白我的意图,也感觉自己说不清楚

* 明明感觉花了很多时间,但总结、分享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写

* 阅读时抓不住主要内容,速度慢,内容易忘

上面这些问题让我苦恼,甚至还曾经被说成理解能力差,沟通能力差(没错,就是这样直接被否定,sign)。当时很期望有人能指出原因、如何改进。后来堂哥给我推荐了《结构思考力》,读完发现里面很多场景和我遇到的类似,让我在沟通和写总结上有了启发。所以忍不住想分享一下我阅读该书的笔记和一些实践。

结构思考力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结构思考力就是讲一种思考、表达的套路。它指出我们表达的内容是有结构的,而且内容尽可能满足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分类归组、逻辑递进四个特点(简称论、证、类、比),这样一来双方传递信息的效率才会是最高的。用一幅图概括全部,

结构思考力

(1)结论先行,指在正式场合下表达的内容先结论后原因、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如果你一来就从头到尾线性的叙述原因,最后才说结论或者根本就没有结论,那听众必须很认真的听生怕错某过个细节,整个过程很疑惑、很累,最后还不明白你的意图!所以先结论后原因,听众才能有的放矢,快速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

类似的是先框架后细节,我在学习figma (一款设计软件)的时候是深有体会。起初是B站上的教学视频来看,讲的都是国语是能听懂,但普遍是讲每一个按钮的功能,看完之后还是比较疑惑,设计不出自己想做的页面。

然后我又尝试看了官方网站提供的入门视频,它会讲页面由什么构成的以及画布、框架frame、图层、线框、自动布局的概念;还介绍了figma组件化、原型交互、多人协作等特性;接下来再讲解页面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如果卡壳了,可以在官方社区获取视频中的设计稿来查看或者直接在社区里提问,直接获得反馈,再往下学习。就这样花两天时间学习完官方视频,就能画出自己想要的页面(官方社区还有大量的素材哦),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接下来如何深入学习。唯一的难处可能就是官方视频是英文的,需要反复回放观看才能理解。

这两种情况一对比也体现了先框架后细节的必要性。

然而想搭建起内容的结构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再基于目标定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即论点)。确定目标要先拟定场景,越清楚越好,比如你是谁,对方是谁。然后明确你想通过这次表达达成什么目的。这里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很容易忽略听众,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听众表达的方式、目的很可能会不一样,不要在没搞清楚场景、听众的情况下就开始你的表达

(2)设计序言,一个好的序言可以让你的这次表达更吸引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场白。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按顺序表达情景、冲突、疑问、中心论点(主题),简称SCQA。就是先拟定好场景,描述在这个场景下遇到不顺的地方(描述冲突),然后发出疑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冲突(引起共鸣),接下来就可以引出主题(解决冲突)。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先拟定了沟通方案、向上汇报、写总结、做分享、阅读书籍时的情景,并描述了这些情景下常遇到的冲突,渴望得到解决方法,从而引出了主题——“推荐学习《结构思考力》,让你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3)以上统下,通俗来讲就是分论点ABC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O的。分论点A1A2A3是为了论证A论点,BC论点同理。做到以上统下的两个方法是从上到下疑问回答做分解从下往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从上到下疑问回答做分解,是说你可以想象听众看到你主题,心中会有那些疑问,这些疑问的答案就是ABC分论点;再接着想象听众对你的A 论点又有那些疑问,这些疑问的答案就是A1A2A3;BC亦同理。这样不断递归提问,解决疑问,要表达内容的金字塔结构就搭建起来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答案必须是一个明确的结论,不能是疑问句,这样才能让听众在看到分论点时心里产生新的疑问从而阅读接下来的内容。2W1H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站在听众的角度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由此可见,结构思考力的理论从小就深入人心。

从下往上概括总结做聚合,是指你现在手上已经收集了很多资料(A1A2A3),要把这些散乱的信息归纳整合得到一个结论(A)。写总结、做分享就是这个场景,要把平时的工作日报、周报整合起来得到一个总结。除此之外,我们在做技术调研也是一样的,把目前已知的杂乱信息结合需求得出一个可行方案。这里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分论点最好没有交集,是相互独立的。

针对这两种方案,如果你的目标明确就用从上到下疑问回答做分解,比如想成功销售产品;如果你目标不明确就用从下往上概括总结做聚合,比如写总结。但是这两种方法常常是一起使用的,因为没有素材你不知道怎样回答问题,没有目标你也不知道把散乱的信息整合成什么样。

(4)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是解决横向结构。通俗来讲归类分组就是为了决定分论点ABC的表达顺序,书中介绍了演绎三段论和现象、原因、解决方式两种方法。关于这点我的理解不深,就不展开讲啦。

要提醒大家的是结构思考力虽好,但不能使用过猛(正式场合较适用)。然而有些情景未必合适,比如情感沟通。你懂得,哈哈!

结构思考力对我工作思维,阅读效率的改善

沟通时会先去考虑听众的需求,表达符合结论先行。比如用不同的方式和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沟通工作内容;请教其他同事技术问题时会把对方需要的信息一次性给齐全;向上汇报时会符合先结论,后原因等等。

 不应该写面条式代码从头写到尾,想到哪写到哪的代码是面条式代码( looks like noodles),可读性极差。如果能把其中一块提取出来,再取能说明作用的名字,且不说能否复用,别人阅读代码即使不知道原理,也能马上理解意图。这样就能阅读更少代码理解整个逻辑。这和沟通是一样的,先结论,后细节。

我能更快获取书籍的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从阅读变成品书。阅读书籍时会不自觉的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以怎样的结构来论述表达的。换句话说,会去寻找该书对应的主题O,分论点ABC......本来想归纳一下吴军老师的《全球科技通史》内容结构,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但是写到这里就累了,哎,懒癌发作。

以上就是我阅读完《结构思考力》的一点感想,谨此和大家交换意见。不足之处,期待指正。

最后用书中的一个游戏来结尾,你有20秒时间来记忆下面的图形。

别划这么快,下面是答案哦!

别划这么快,下面是答案哦!

别划这么快,下面是答案哦!

怎么样,看了答案之后是不是就忘不了这个图形啦,有没有体会到结构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来沟通问题出在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aa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