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了有物质主义倾向的孩子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接着来说说,那些理性消费的孩子,又是怎么培养的呢?
一、什么是理性消费?
首先,我们要先对“理性消费”的定义达成一个共识。上次的物质主义跟这次的理性消费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义词,所以,不要把物质主义的孩子的反面想成是理性消费者。物质主义的人,只追求或者说过度追求物质享乐,而理性消费者,并不拒绝追求物质,而是有节制地进行消费。
其实,大部分人都达不到物质主义那么极端,也一样很难做到始终理性消费。这是一个需要经过刻苦训练并且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的境界。不过,在追求理性消费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巨大的收获。
理性消费,从定义上来看比较抽象,说的是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的合理购买决策。
其实简单来说,理性消费来自两方面,一个是认清自己的需求,一个是了解商品的本质。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有过的各种消费,如果是冲动消费,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买了其实不需要的东西,或者,我们干脆就买错了东西,买了一个本身并不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东西。
二、为什么孩子们不能理性消费?
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认清自己的需求。我们天性容易随大流,我们也容易相信广告,然后,就对自己的需求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也或者,我们出于虚荣,或者由于“晕轮效应”,对一些名牌产品的优点做出了以点带面的判断,结果买了溢价过高的产品。
比如,某名牌汽车。其实它的品牌核心价值体现在有限的某几个经典车型上。但是由于长期的市场运作,让消费者觉得,只要是这个品牌,买哪个车型都很有面子,都很值。
于是,某些消费者,原本他知道自己的购车诉求主要是空间大、安全,结果他却在同价位里,放弃了别的空间更大、更安全的车,转而买了这个空间最没有优势的名牌车,而这辆名牌车的亮点可能是内饰,可能是百公里加速等这些他本身并不需要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一次不理性的消费。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很多时候的消费决策,可能还不光是基于品牌和年龄的原因,孩子们可能还会受自己小圈子的影响。身边如果有好几个小朋友,都穿了某某品牌的运动鞋,孩子可能就会认为,这个鞋好,要买。其实,他可能不知道的是:
第一,他可能本身就不需要再买一双运动鞋;第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都买这个品牌的运动鞋,是因为他的父母想买,而不是小朋友自己的决策;第三,这些小朋友突然都穿了一个品牌的鞋,很可能仅仅是因为那个品牌最近搞过打折活动,而现在活动已经过去了。
当然,这些道理,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讲讲,但是对于低龄的孩子,就要有其他的纠正方式了,我们一会儿再讲到。
那么,问题还没完,更大的问题是,现在的孩子,比起新玩具,他们更喜欢网络游戏里的道具。下面这则社会新闻,大家听听,看看有没有启发。
说有一个小孩叫小光,今年11岁,每天写完作业后就特别喜欢跟同学一起打手游,而且,除了讨论游戏技巧,他们经常会互相询问“氪了多少金”。氪金大家现在都明白。
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在游戏里花钱呢?小光对这个事回答得非常直白:“不花钱基本玩不下去,或者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我又没有那么多时间。”
小光的爸爸刘辉发现,自从儿子开始玩上了手游,连过去嚷着要的玩具都不怎么看得上了。相比之下,儿子更喜欢买游戏里的新道具。
爸爸说:“现在孩子在网上花钱是很难禁止的,如果你管得太严,说不准会有反效果。”所以,他就干脆不去过多干涉孩子,而是听之任之了。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叫小韩的同学,选择了欺骗。一开始他说拿钱买零食了,后来家长一查手机才发现,是充值到游戏里了。再后来,儿子知道了老爸是通过微信支付查到的“证据”,还学会了把手机的消费记录删除掉,更是把爸爸气得够呛。
为了让孩子对消费陷阱有更深的认识,小韩的爸爸还四处打听,最终在一名搞游戏的朋友那边了解到了一些常见的引诱消费手法。“比如游戏策划要在一个活动中推出好几档价位的礼包,他可以把其中一档做得看起来超值,本来不想买的玩家也有可能动心。”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的小韩爸爸,从那以后也不再一味地批评孩子了,而是用旁敲侧击的手段来给孩子讲这些陷阱套路,事实证明效果不错,孩子在游戏中的消费数额和频率都大大减少。
大家听了这个新闻,可以体会一下,对于这种网上消费的行为,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非理性消费动机之外,它还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个是,这是孩子对于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的效仿。现在的很多家庭,一天到晚不断会有快递把商品送到家中来,大人收到货时表现出的满足和快乐,会无形中影响到孩子,这也会促使孩子去学习大人的这种网购行为。再加上孩子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网络消费因此很容易发生。
另一个特点是,过去没有网络消费的时候,人们买东西要从家走去商场,消费的冲动可能在去的路上就会慢慢降下来,甚至可能中止。但如今的网络消费门槛很低,动动手指钱就付出去了,也就不会有冷静的过程,这就更加导致很多时候人们买来东西后发现其实用不上。所以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在前面就提到过,如果孩子自己有钱,那么在他嚷着要买东西的时候,最好的方案是给他24小时的时间鼓励他思考,冷静之后再决定是不是要用自己的小金库下单。
另外,也有些声音说,要完全禁止孩子的网络消费权力。我觉得,又可以拿那句话出来说一遍了:“谈钱如谈性。”孩子迟早要接触的东西,我们不能一味回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家长不可能把孩子限制在一个真空环境里,因此只能教给孩子,学习理性消费。
三、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理性消费?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家长应该把家里的财务状况向孩子公开,并且告知家庭消费计划。大家看,这也是我们已经讲过的道理。越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家庭事务当中,孩子越会看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宗春山认为,“为什么有些家境不好的孩子还会偷家里的钱去花,去给网络主播几万几万地打赏呢?很可能父母就没有告诉过孩子我们每月挣多少钱,孩子也体会不到家庭的难处,他没有概念。”
1、该定规矩的地方要定,该宽松的地方要宽松
那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方法,还有下面的建议,大家也会发现对于培养理性消费的孩子,是很有用的:
第一个,是来自《反溺爱》的建议,该定规矩的地方要定,该宽松的地方要宽松。书中提到了一位心理学教授,蒂姆·卡塞尔,他有一本著作叫做《物质主义的高昂代价》。那作为心理学专家,卡塞尔在教育孩子方面相对更松弛,更大胆。
孩子10岁的时候,他们立了一个规矩,每天可以看半小时没有广告的节目。而且看电影的时间还不会影响隔天看电视的时间。而且随着孩子长大,卡塞尔干脆取消了时间限制,而是放手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只不过,孩子们需要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学习自我管理。
也就是说,卡塞尔在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给孩子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而这种情况下,他的孩子也非常尊重父母给予的信任,因此,在时间管理上,他们很有分寸。
懂得珍惜时间,就是懂得珍惜资源。所以,通常珍惜时间的人,在消费方面也相对理性,那这样的孩子,在消费决策上,也比较令人放心。
2、帮助孩子一起创造
第二个办法,还要回到广告身上。广告经常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购买了他们的某个商品,我们就能变得独一无二,他们的商品能帮我们彰显品位。但是,这太荒谬了,因为几乎所有的商业广告,都是面向百万、千万用户的。
而卡塞尔在他的那本著作里就说了这么一句话:“Ads are designed to sell prepackaged individualities(广告是被设计来销售预先包装好的个性的)。”所以,大家闭上眼,想象一下你心目中那个有品位的成功男性的形象,很大概率上,他出门要开着玛莎拉蒂,穿着英国萨维尔街定制的西装,意大利郎丹泽的皮鞋,带着百达翡丽的手表,用着万宝路大班的钢笔,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品味“的理解,其实很容易雷同。而雷同,恰恰是我们最初想通过高消费而回避的。我们明明是想通过花钱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却往往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所以呢,单纯靠花钱,是很难彰显个性的。因为个性,其实是找到最好的自己。而只有创造,才能最大程度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基于这个观念,提出第二个帮助孩子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一起创造。比如,家长可以跟低龄的孩子玩积木、做手工,跟大一点的孩子探讨艺术。
小孩子虽然语言能力差,但是,他们会在搭积木、做手工等活动当中,见证自己的创造力。他们会因为这些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更清晰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换句话说,他们不必通过一些物质消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就好像,很多父母,没孩子以前,也很追求自己的格调生活,可是在有了孩子以后,好像孩子变好了,自己就算成功了,其他方面也没什么追求了,其实,他们是把自己的存在感建立在孩子的成长上了。这就是一个道理。
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跟他们更多地探讨艺术。你知道为什么欧洲人好像在我们印象中,就没那么物质,没那么拜金吗?其实拜金的人哪里都有,但我们好像见到很多那些穿着朴素却依然有气质的法国人、意大利人,这是为什么?因为那些是艺术氛围浓厚的地方。
人们通过接触艺术,甚至不必进行明确的创作,就能得到更高层面的精神满足,变得更有自信,也更加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就是变得更有自己的见解。
而这个时候,就像我们开始的时候说的,他们更容易认清自己的需求,从而,成为一个更理性的消费者。所以,如果家长能跟孩子一起,认真接触和研究音乐、绘画、书法,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一定也会对孩子的消费观念有很大的改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理性消费的定义,孩子们不能理性消费的种种原因,包括品牌价值、朋友圈的影响力、父母网购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也学习了应对策略,包括跟孩子一起分析消费陷阱、了解广告的本质、24小时之后再做出消费决策、合理制定规矩以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接触艺术等。
这就是今天课程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次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