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读书
读后随笔:从《秦腔》看贾平凹的故土情怀

读后随笔:从《秦腔》看贾平凹的故土情怀

作者: 常青子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2-15 12:24 被阅读0次

    千百年前,文人墨客们通过诗词歌赋无意间为家乡或客居过的他乡打了Call,因此让千百年之后的人们知道了某某出生在哪里,或曾在哪里生活过。

    今人亦似古人,在异地求学,或务工或为官或经商,时间久了,他乡成了第二家乡,自己的家乡成了故乡,基本不再回去。不回去或有多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故乡的家人亲人们已移居他处或离世,不再有亲人的牵挂,只剩下久久不能忘却的故土回忆。

    对于以写文字为生的贾平凹先生,仅仅把故乡留在记忆里是不够的。因为他的出生地——陕西商洛丹凤县棣花镇,曾是长安古都官人商人文人墨客南来北往必经之驿站,杜甫、李白、王维等大诗人都曾到访过此地,并有过短暂旅居。作为已颇有名气且定居省城西安的大作家贾平凹,在年岁渐长记忆减退的现实面前,如何把故乡的人文轶事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记住那个地方?著书立传便成了贾平凹先生义不容辞的雅事。所以,在作家心里,《秦腔》就是他有生之年为家乡树的一块碑。

    《秦腔》全书45万字,以清风街夏家和白家两大姓氏(家族)人物为主要人物关系,旁的小姓人物穿插其中,以八九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之后种地与经商的矛盾冲突为线索展开,自始至终以独特人物“疯子”引生(书中是第一人称“我”)不同于常人的眼界与思维去穿插在各个人物与情节之间。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奇特写作手法。可以说,作家苦心塑造这么个人非人神非神的“疯子”,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迷糊时总要犯病,一犯病便出现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皮囊在一处,灵魂已出现在另一处。书中每次出现这样的描写,其实是为了切换故事情节,就像影视剧中的“转场”,情节转换得自然或是突兀,体现着编剧和导演的水平。《秦腔》作为有着45万字的一部长篇小说,非常繁杂的鸡零狗碎的生活琐事纠葛其中,若按时间顺序如流水日记般逐步展开,无疑是寡淡无味的。书中的夏家家族就是现实中贾平凹的贾氏家族;书中的“四叔”是以贾平凹父亲为原型;书中从建国初期(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一直任村里领头羊的夏天义(二叔)人物原型是贾平凹的亲二伯。而秦腔作为千里秦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是本书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所以,书中自始至终都有秦腔曲目出现。悲也秦腔,喜也秦腔。可以说,秦腔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书中通过县剧团及全体演职人员命运变化,反映出了八九十年代经济改革浪潮之中,以县剧团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艺的没落。

    当地流传一段民谣: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

            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

          调一碗粘面喜气洋洋,

            没有辣子就嘟嘟囔囔。

    全书以清风街为坐标,横竖轴都贯穿着几十年间发生的鸡零狗碎的矛盾关系。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关系,农业与商业的矛盾关系,老中青少几代人之间的生活习俗与矛盾冲突,村乡县市省五级人物交集中的矛盾心理。这些自始至终都是在以小事件映射大问题。

    当然,高雅艺术也少不了低俗事作调味料。书中自然少不了婚外偷情通奸嫖娼包二奶等情节,虽然着墨不多或一笔带过,却也是生活中的真实。孔老夫子也说“食色性也”。

    读后真切感受:45万字厚厚一本书,从头至尾都是吃饭睡觉屙屎尿尿之俗人俗事;种地的没吃上好饭,经商的没赚几个钱。人们终日为各种税费及日常生活开支捉襟见肘伤心伤肺。如果不是特别爱好文学,或特别无聊,或想研究小说写作方式方法,这本书一般人是很难从头认真看到尾的。我老婆说这书很好催眠,看几分钟就打瞌睡。我看得也很慢,一是不想被催眠,二是担心盯书太久伤了眼。读书节凑慢下来之后,才感受到慢有慢的好处。边吃边消化边吸收,是最有效的阅读。《秦腔》也是除影视剧之外,第一次戳到我泪点的文学作品。

    言而总之,如贾平凹先生等客居他乡之人,无论未来落叶能否归根,但是叶对根的深情是不容置疑的,这便是远方游子的故土情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随笔:从《秦腔》看贾平凹的故土情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dr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