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在疑惑,为什么越长大越不安?就怕变成曾经自己眼中最讨厌的人的样子,可一不小心就中了招。在无数个没有征兆的时刻,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自问“我怎么变成现在这样?”
不论是自我厌恶、嫌弃、否定,还是随后挥之不去的恐惧、焦虑,都是生命中尽量不想承受之重。尽管很多学者、名人、大咖也教给了我们很多方法,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眼中”“不断提高自己,你会越来越好”……一时还管用,过段时间就像没有心法的武功招式一样,花拳绣腿也顶不了正事,负面情绪还会卷土重来。

今天看到维申·拉克雅礼的一段话,迎面而来的冲击,和你分享一下。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消极信念。关于我们的外貌,对金钱的关系以及我们的自我价值的信念。这些信念可能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地方:强横的老师、无意中听到的父母间的或其他权威人物的一次聊天,或者我们喜欢的人的关注(或漠视)。
当我们相信这些东西是真的时,它们变成了真的。我们所有人都戴着由各种经历、意义和我们在经年久月中所形成的信念所构成的“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就好像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含义制造机在运作,对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创造出对应的胡扯规则。
我们对所看见的每一个情景附加以含义并信以为真,殊不知这些含义大多已被过分简单化,通常被扭曲并招致了危险的现实认知。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仿佛这些模式是法律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情。
1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数学上有个章节讲“追及问题”,就是诸如两个小车去同一个地方,A车先走,B车后走,车速不同,问啥时候俩车能追上;或者一个水箱,上端进水,下端出水,两个速度不同,问啥时候水箱能注满。
现在看来这没什么难度啊,可当时的情况是,数学老师刚换了一个新的、原来还是教社会课程的老师,她自己也是新手,愣是没把原理讲明白。
于是,在那段时间,我做错了题是必然,做对了也是一头雾水,就像买彩票一样,全靠运气。
本来做题稀里糊涂,自己心里就挺难受。有次听大人聊天说“哎呀,我家孩子这个追及问题怎么也做不好,看来这一类题型她就是学不会了。”
真是应了一语成谶啊,我真的就对这类计算丧失信心了,觉得自己就是不行,一直到上初中以后和朋友聊天,我还是认为那是自己数学上的短板。 是不是很荒谬?!我因为家长的一句话就否定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否定了自己!
这个现实认知成为我潜意识里的一个信念,我在没有明确察觉的时候,就给自己设下了阻碍,让这个念头指挥了我的行为反应,更可怕的后果是,会在其他方面带入这种念头,让它越长越大。
2
有个朋友,从小到大都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健康阳光、待人和善,重点大学轻松考上,着实让家长们羡慕没把自家孩子培养成那样。
反转来自于毕业以后,因为是重点大学出身,就想继续深造,没成想研究生考试没通过。他就有点儿慌了,身边的人都说“你绝对没问题,名牌大学还通不过个考试?说出来都没人信。”他觉得不考上实在没面子。
别人就是动动嘴皮子说一句,他得花一年的时间去实现。惧怕考不过会被别人说三道四的压力、好学生的光环、同龄人进入职场升职加薪的诱惑,全都变成了他的压力。
后来二战又没通过,他干脆就不回家了,也没留在上大学的城市,一个聪明的孩子把自己隐匿在了茫茫人海里,从此没有消息。
3
有人从小被说“性格内向,不会跟人打招呼。”于是长大后就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上台演讲,不懂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
有人因为小时候被管束太多,觉得自己没能力做决定,于是按照家长或者老师的“权威意见”学了没兴趣的专业,做着和大家差不多的工作,一生没有按自己的内心过过生活。
有人被周围环境影响,认为自己就适合安逸的生活,稳定又安全,是大家都追求的最好的状态,于是真的就放弃了巍峨高山、奔腾江河、秀美石林、皑皑雪峰;也放弃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不同才能的获取。
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现在是真的也可能会随着时间有变化。我们可能分辨不出什么是自己真正认可的,什么是被外界塑造的想法,但是如果能保持有一个内省的意识,警惕大脑制造出的诸多附加含义,也许我们会成为让自己更满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