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那“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我那“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作者: 且歌且行吟 | 来源:发表于2020-09-14 21:01 被阅读0次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关于专业阅读的五条假设中,假设四强调的是个体独特性,既是个人阅读史也是其教育史。”

           

            读到教师专业阅读地图的第四条假设,我感慨万千,心有戚戚。在没有遇到新教育,没有翻开《教师阅读地图》之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爱阅读的人,可是,在我了解了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后,才意识到原来我这么多年的阅读,其实还一直停留在浪漫期,只是最近几年才有向精确期和综合期进步的态势。四十不惑,我有“惑”的地方太多太多。

    一、求学时代:贫瘠的浪漫期

          作为一名出生于七十年代末期的农村女娃,童年时代的阅读记忆太单薄,收音机里的评书、表哥们的武侠小说、乡村打谷场上的露天电影、农闲季节的戏班子……似乎仅限于此。至于书香浓郁的家庭氛围、丰富的藏书、会说故事的家人……一个都没有。

            中学时期,大我十岁的姐姐回到了我们本地的供销社工作,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一大箱书籍,什么《简•爱》《呼啸山庄》《飘》等等,正是喜欢故事的年纪,翻开这样的书,跟着书中的女主人公或喜或悲,敢爱敢恨……似乎从那时起,作为一名女性可以怎样成长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

            上了师范后,第一次“学雷锋日”的活动,我们来到了县文化馆一位农民诗人王英老先生的家里。老人写古体诗,也写现代诗,还会跟我们讲诗歌理论。慢慢和王老师熟悉了以后,我就在他那里借书,《诗刊》《星星》《绿风》等。这个时期还从王老师那里借过李元洛、袁行霈的书,可惜他们的书里到底讲了什么,到如今已经全不记得,也就是这些人的名字还没忘而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文学很蓬勃,自然也读金庸、古龙、琼瑶、三毛,但也读余光中,张晓风,简幀,还读洛夫、痖弦、席慕容……特别喜欢台湾的这些作家们,感觉他们的文字典雅、隽永、优美,字里行间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和我们初中、师范读过的课本气质大不一样。

            其时并不能读懂许多作家们弥漫于其中的巨大的乡愁,但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那不太能读懂的乡愁和少年朦胧的情感却发生了奇妙的连接,于是在摘抄本上做了很多的笔记,“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祖国已非少年的祖国,纵我见青山一发多妩媚,深圳河那边的郁郁垒垒,还认得三十年前那少年?”(余光中《独白》)“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洛夫《边界望乡》)

            如果说这段时间的阅读对我后来的教学有什么帮助的话,我觉得最大的帮助大概就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因为自己的喜欢,也把诗歌、散文带到了学生们的面前。工作的最初几年用钢板刻写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余光中、流沙河等人的诗歌给他们读,还把张晓风、余秋雨等人的文章读给他们听。后来有了多媒体教室、能打印资料了,就打印这些诗歌资料,晚自习时带他们去多媒体教室看“新年新诗会”,看电影。讲作文的时候尽我所能的提供给学生们的思路更多样宽泛,也鼓励他们有多样宽泛的表达,能包容学生们的“丧”和“愤”,且对作文套路有一种深深地鄙视,对学生们于字里行间闪耀的小灵感能及时抓住给予赞扬。那个时候,改学生作文,在作文里和学生对话,成了我们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极好方式方法。

            可惜,这段时间只是停留在爱诗歌阶段,要到许久之后才看到《唐宋词十七讲》,才隐约知道原来读诗还可以这样读。而《人间词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书柜中的一件摆设,除了记住“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能被消化吸收的,少之又少。

    二、工作前十五年:萌芽即夭折的精确期

            参加工作后,继续订了《诗刊》《散文选刊》,有一段时间迷余秋雨,也读沈从文、汪曾祺,还在同事那里读到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来知道了“新概念作文”,开始读韩寒、郭敬明,班上有学生给我带安妮宝贝的作品,还读过“凉生”系列。似乎是因为不像其他老师对“闲书”的抗拒,且能接受这些新生代们的作品,我和学生们的师生关系还是很不错的,我一直也自得于此。

            当然也有问题学生,但我仅停留在他们不在我的课堂上捣乱,不和我对着干就行,也有个别学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语文,成绩有所提高,心里自然窃喜,仅此而已。这个时候,我偶尔会翻开一本有关班主任管理类的书籍,那种坏学生遇到有爱的老师,一顿点悟,一番感化,然后坏学生变好……我对这样的事例嗤之以鼻,总觉得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美化和粉饰。现在看来,也许我的感觉是对的,但最大的问题却是我并没有看到这个方面最优秀的书籍,或者因着自己的偏见,错过了这方面的好书。

            乡村中学里,留守学生多,我任教的15年间,学校曾有两起学生自杀事件,一位是爸妈外出打工,感情破裂,孩子无法接受而在寝室里自杀,一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中缺少有力监护人,女生怀孕,又惊又怕在家自杀。这两起自杀在我心中掀起的波澜到现在都没有停下过,因为这样的事件在后来其他地区,其他学校也常能听到,还因为总觉得这样一些事情我作为一位在校老师应该可以做点什么,但自己其实好像什么也做不了,因而感到有些莫名的自责。

            其时,我初中同学的侄子厌学在家,热爱上网,同学拜托我去做做思想工作,看能不能让他回学校读书,可惜,我能力有限,这个学生最终流失,且从此一蹶不振。

            当我听说有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并且可以考证时,我毫不犹豫的自费参加了学习,认真研读教材,看网络上可以看到的各种案例。最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课程让我对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等有所了解,却最终没有走向荣格、弗洛伊德、阿德勒,实在是遗憾之至!

            这个时期,镇里组织几所中学想整理一些教科研的成果,准备出个科研成果集,学校把我们几个平时爱读爱写的老师召集起来,第一次去了省城图书城,学校买了什么书,不记得了,那些书后来去了哪里,不记得了。只记得自己花钱买了一本李海林的《语文教研十讲》,逼着自己翻看了一大部分,最终因为读不懂而放弃。

            走向精确期的道路就这么荒草蔓延,被遮蔽,被掩盖。没有教研氛围,没有走在前面的师长朋友领路,甚至连外出培训学习都是个别受领导青睐的老师才有的机会……于是我继续退回到读小说,看散文,备课,改作业的日子里。浪漫期好像很浪漫,贫瘠却是真贫瘠!精确期似乎来过,终因无枝可依,又飞走了!

    三、2015-现在,继续浪漫,走向精确,渴望突破综合

            2013年我来到了小学,和初中相比,学生年龄偏小,一节课常要组织课堂纪律,教学方式自然也和初中不同。同时,县直学校扎实的教学教研风气,促使我静下心来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学习教法,观摩网络上的优秀课堂实录。一段时间下来,感觉自己的课堂管理和教学方式有了进步,相比初中的散漫,课堂环节紧凑,目的明确。但实际上,学校那种过分注重读背写考的方式我还是很不能认同,乡村中学的教学因为可以接受的散漫而多了很多我的个人色彩,而在小学,我喜欢的诗歌、散文,却找不到落地生根的机会。

            2015年,黄冈中学部分校友为回报家乡,想通过阅读拉近城乡孩子们的距离,促进教育均衡,成立了“大别山阅读联盟”(现已注册更名为“大别山书声”)黄高校友们在我们浠水县成立了中心书库,凡开展班级阅读的种子教师都可以去书库借书。“书声”还邀请了上海微笑图书室的课程培训师唐晓东老师做我们的课程导师,一路陪伴我们。

            犹记得第一次看到大量的精美的绘本和国际大奖小说的情景,这本摸摸,那本翻翻,每一本都爱不释手。我深深羡慕那些能看到这些书籍的孩子们,也为自己、为自己的儿子童年时期没能碰到这样的好书而深深遗憾。这种遗憾成为一种动力,促使我如饥似渴地开始读童书,并下定决心在班级开展阅读活动,把好书带到孩子们面前。

            从那时起,我开始在班级开展晨诵、大声朗读和持续默读,从低年级的绘本课到中高年级整本书共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大量阅读绘本和文字书,读有关绘本和整本书的理论书籍。粗略估算,绘本现在至少有1000本的阅读量吧,文字书大概也有近200本的阅读量,专业书籍如《朗读手册》《幸福的种子》《说来听听》《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如何阅读一本书》《书•儿童与成人》《孩子的宇宙》《绘本有什么了不起》《好绘本如何好》《说说图画》《共读绘本的一年》《和孩子聊书吧》《让学生学会阅读》《如何设计阅读单》《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儿童文学概论》《故事知道怎么办》等等。

          记得最开始绘本的阅读量没有跟上时,翻开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这本有关绘本的入门级图书,我却看不懂,而当我有了一定的绘本阅读量后,再看这本书,就觉得简单多了。

            如今,拿起一个绘本,终于知道怎么去看待图文互补和相悖,发现图画中的小秘密、版式设计、图画颜色、视角等等;在跟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知道怎么结合预测和提问策略,有意识的停顿并和同学们互动;知道怎么去发觉绘本中的读写结合点,跟孩子们一起开展写绘活动。

          初看看不懂,有了相应的阅读储量或者实践活动后,再看相关书籍印象就深刻多了。这种类似的情形在看蒋军晶的《和孩子聊书吧》时也有,没有做班级读书会,看《和孩子聊书吧》只是浮在表面,组织了几次读书会,发现了读书会中的一些问题,再来看这本书,就更好理解,收获也大多了。比如提问,“你喜欢谁”和“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对而言,后一个提问更能让学生畅所欲言。

    最初知道推进课可以用阅读单去做,就依葫芦画瓢借用人家的阅读单,采取拿来主义,现在知道了制作阅读单也还是离不开情节、人物、主题等内容,依据所读书籍合理设置阅读单……此刻写下这些文字,看起来好像自己是一个高手,其实自己心中清楚,我只是想急于表达自己终于知道怎么做的一种欣喜罢了,离做好还隔着很多次的实践、反思、改进。

            随着在班级开展阅读活动,我的新问题又来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常规教学又能有时间做好班级阅读?我开始琢磨单元整合教学的问题,这时,不出家门就能听到专家讲座的网络付费学习的便利让我多了一种学习途径。我开始学习朱煜老师的网络课程。

          上学期,我在新网师报的课程是《语文研课》,在研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过程中,我对深度语文又有了一些认识。疫情期间,虽然是在家上网课,我却不再满足于就课文教课文,而是有意识地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挖掘课文关键点,去进行备课,教学。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

            最近这几年,我尝到了大量阅读童书的甜味,品咂到了理论书籍带给我的豁然开朗之气,我很庆幸,所谓的职业倦怠在我2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还没有出现,最大的助力大概就是阅读吧。

           

    接下来的时间,我还需要继续大量阅读,阅读根本性书籍,学会知性阅读,做一个温暖明亮的老师,打造一间有光有爱的教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那“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ht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