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传递信息,互通有无;
表达立场,切磨正规;
“交流”的结果:
你来我往,划分地盘;
数度之后,暂达平衡。
或:不欢而散,分道扬镳,留下隐患…
我家小伙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课后开了围棋班,我给他报名了(下班去接稍等一会,不用急急慌慌地赶过去)。
如果说第一次报名主要是为了方便,那在第二年,我在幼儿园之外的辅导机构再报了名,特地挤出时间接送、学习(练习)。
当时我为什么给孩子报名坚持学习围棋?(当时一起学习的还有涂鸦、逻辑思维)
我想要通过下围棋让他练习:面对和经历 冲突,取舍,失败…,“脱敏”这些场景,以及这些有可能给他带来的刺激,帮助他心态更加平稳平和;训练他的逻辑思维、专注力;更有全局观……希望他从下棋到人生,更加平和,淡定,从容,沉稳。
当然这样的选择和期望,源于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况。
2012年时,小家伙4岁,缺少和小朋友充分玩的社交经验,表达欠缺清晰、到位;情绪粘连,爱哭;在一起玩的时候容易因为很小的事情起争执和冲突;界限感缺乏;分开的时候极其不舍得,不接受,也不能/不愿分辨当时的时间、背景(回家吃饭、睡觉…)。
随着学习时间的加长,证明这些刻意练习是有效的,“脱敏”的效果日益显著。
第二年末,孩子的围棋学习停止了,挺可惜的。现在回想起来,最大的痛点是家里缺乏习练的氛围和陪伴,帮助他更多的练习、巩固学到的内容。学到的东西不够扎实,再学新的就比较困难,时间久了,热情自然会降低。再加上其他的背景、干扰因素…
当然了,孩子成长的路上是要分阶段的。在他一上小学一年级以后,课外时间的重心转移在体能的训练和加强上——但是当时已经开始得晚了。孩子从一两岁时起就欠缺了正常而自然体能的发展,伴随着娇气,娇惯,放纵,营养过剩、脾胃消化不良……——唉,人生何处不平衡,只是时间没有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