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的点评(二十)

作者: 清风的 | 来源:发表于2021-06-14 00:40 被阅读0次

【点评文章】被偷走火的女孩

【文章作者】B612行星的羊

作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孩、妈妈和火的故事。

女孩没有一丝关于爸爸的记忆,她出生后就与自己的妈妈相依为命;谁能想到,能够安抚并给幼小的她安全感的,竟然是很多大人心中都感危险的火。

可是女孩不仅迷恋观看火,还喜欢用火去燃烧一些东西;譬如“用过的田字格,木头,塑料,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的指甲”,她甚至还试着燃烧过“蚂蚁,鸟的羽毛。”

这样的女孩是不是很怪异?不是,单从表面上看,她安静的和邻家女孩一般无二:背着书包去上学、在高中毕业后还考上了大学。

可女孩为啥会迷恋火呢?她能健康长大吗?长大后,她还会喜欢火吗?

这些疑问,需要读者自己从阅读原文里获悉。

作者采用举重若轻的方式,文中还使用了一些看起来很天真的童言,将浓烈的情感,放置在平静的讲述里;

让读者读完文章,不由自主地产生出酸涩和压抑。

如:“那时候她不懂妈妈说的什么,也没办法听妈妈的话,仍是磕磕绊绊地哭,她连哭也没学好,哭的还不是很熟练。”

“那爸爸是被不乖的人偷走了吗?有没有得到妈妈同意。她问。”

“不乖的人把她的妈妈偷走了,没有得到她的允许。”等等

这感觉,是眼睁睁看着天真被无情地摧毁的感觉,让读者体会流泪也无法减少的难过。

这种抑制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在寂灭无声中生生憋出了闷雷,炸响之后更加震撼、荡涤……

同时,作者笔下,不追求人物完美无缺,而是人物的真实饱满。

如“走出超市的时候她手中的玻璃球被店员发现了。”

读到这段,相信有不少读者,在年幼无知的时候,都会有女孩这样或类似这样的情况发生,从而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真实。

如“她在想,为什么吃猪肉或者吃牛肉时并没有人说什么道德观念,猪和牛比蚂蚁更能表达疼痛不是吗?为什么偏偏烧蚂蚁是可耻的呢?”

“那道德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反正总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那小部分的人就该死,烧蚂蚁的人就该死(为了吃蚂蚁而烧的那部分人除外)。”

这些表达了:一个小女孩,她自己本身的生命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她怎么会懂得去珍重蚂蚁的存在?这种看似不太光明的心里,却正是女孩该有的。

在整个阅读过程里,我的脑海里反复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样,火代表了母爱,代表了爱情,是温暖和光明的象征。

《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幸夭折了,《被偷走火的女孩》却健康长大了;虽然她的人生也有波折,但她追求温暖和光明的心,依然闪着善意的光。即便在恋爱里遇人不淑,也只是暗戳戳地骂了那人是条发情的狗。

这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用力地活出自己的姿态。

不论有怎样的人生际遇,都要好好地活着,应该就是这个故事所要传达给读者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风的点评(二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jn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