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植物篇
第五节 糜子
写过黍子后,紧接着要写的肯定是糜子,因为在记忆里它和黍子非常相似。两者的长相虽然有区别,但感觉除非对它们非常熟悉,或者是放在一起对比,否则很容易混淆认不准。记忆里,两种农作物除了用作食物时吃法不同,其余好像都很类似。
所以我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了,期间就搁浅了一段时间,这期间,一次给远在家乡的父亲打电话时简单咨询了一下糜子的相关特点及与黍的区别,但感觉能整理写到我的文章里的内容不多。
记忆里,黍和糜子经常被作为邻居种植在相邻的土地里,好像种的时节糜子晚于黍子,黍子则晚于小麦。秋天的时候,糜子则早早的就可以收割了。
网络查询到,糜子和黍子的区别如下:
-
花穗区别:糜子的花穗比较细长,种脐点状;黍子的穗则是一条条的,种子是圆粒的。
-
生长期:糜子的生长期比较短;黍子的生长期相对较长。
-
果实区别:去壳后的糜子果实相较于黍子(黄米)稍小,二者都为黄色,但黍子略淡。此外,黍子煮软后发黏,也被称为软米;而糜子煮熟后还是一粒一粒的,不粘,颜色金黄。
小时候,家乡人将收获的糜子用来食用几乎很少,更多的是把它用作牛、羊、猪、鸡的饲料。
可能与糜子自身的特点有关吧,与黍子的黄米相比,它没有黍子的黄米做成的粘糕可口。与稻谷的小米比较,它又没有小米做的小米粥可口。
在家乡的气候环境下,夏初常常少雨,如果年景不好时,因为较短的生长期优势,糜子收成或许会好于黍子和稻谷,人们通过多收获糜子进而为家畜准备了必要的饲料。
而如果年景好的时候,黍子和稻谷收成都不错时,糜子则更是平静的作为家畜的饲料,不骄不躁。
这么想,糜子自有它自己的定位价值,它一样是家乡不可或缺的农作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