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小戎:写作的三条歧途

作者: JIE制 | 来源:发表于2022-05-02 13:55 被阅读0次

    泰戈尔: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说破无毒显然不适合写作。最近深深的陷入不知道自己写的都是些神马玩意儿的无助。虽然每天都还是在写,但是写的自己都不敢再读一遍,写完立刻闭着眼睛点发布,生怕晚一点就失去勇气从此压箱底。(即使是这样,压箱底的也不少。没有意外,这些是永远也不可能拿出来见人的。拿出来见人的都长这样,没拿出来的,简直了。)这种感觉挺糟糕的。来这里写作是寻找宁静,写了还是不得安生是怎么回事。这件事说明,我才是一切的根源,自己糟糕不能怪环境,换哪里都一样。

    糟糕的时候,写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像跳梁小丑,始终别别扭扭。这种感觉就好像,会几个动作非要去表演独舞,看过几幅抽象派就想画出毕加索。结果是除了尴尬没什么好说的。自己清楚,但无能为力。不过,冯唐老师似乎也在这个状态,并且已持续很久,不禁暗笑,冯老师,你也有今天。

    在这种时刻看到贝小戎老师列的三条歧途,顿觉字字诛心,句句打中7寸。对我来说,三条歧途并非独立的三条,而是一条单向三车道,任我信马由缰,来回乱窜,尴尬的很综合。


    以上这一段OS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真实实力。生动、平实、教科书版完美示范贝小戎老师总结的写作的三条歧途

    歧途一:以为要写得有文采

    其实倒并没有,相反,自己阅读很讨厌华丽辞藻,喜欢质朴的文字。但实际情况是,不由自主的就会冒出些成语,会有Call back的小巧思按捺不住。明知显得匠气,但行文却只能如此。

    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破?并非刻意想要写的有文采,结果一堆的漂亮话还不漂亮。

    朱德熙老先生说:“由来已久,有一种时髦的华而不实的文章,讲究漂亮。其实,华而不实都不太恰当,这种文章不但不实,而且也谈不上华,根本就不漂亮。有些年轻的同志,愿意堆砌一些形容词。形容词很多,但没有什么实在东西。这种文风不应提倡……我觉得应该提倡两条:一是准确,二是自然。

    老先生说的是,问题是做不到。

    冉云飞老师写作的第一课是:诚实的写作。把我们的文字批到就地就想钻地洞。写字的人内心都比较纯净,没人想要虚假的写,可为什么写出来的文字就是显得虚假,扎不到心呢?我觉得老师说的对,也不对。诚实的写作是不渲染的,如实表达,不玩花招。但本质上是实力呈现,有没有能力做到如实表达。

    就像舞者,大家都是在用身体表达,没实力的就是舞者,有实力就可以成为孔雀公主杨丽萍。是舞者不够诚实吗?舞者尽力了,他在用身体舞蹈。但实力不够,他做不到诚实到像杨丽萍一样。说诚实没错,但没有实力,诚实都做不到。

    写作同理。

    歧途二:写作很简单,只要心里有话说,自己有想法就能写好。

    这是一条真实的歧途。不过大家倒未必以为自己能写好,而是以为有话说、表达了就够了,没有带上思考,没有普世价值。结果是,满腔热忱声情并茂如实的表达了自己的经历,但没有思考总结,而个性化的经历对他人毫无价值。感动了自己却讲了个寂寞,简称自嗨。

    法国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在《空虚时代》一书中说:“现代时期纠结于生产与革命,而后现代时期则纠结于信息与表达……每个人都想依据自身的内心感受来说些什么,每个人都能成为听众和播音员。人们仿佛看到了学校墙壁上的涂鸦,仿佛置身于数不清的艺术团体之中,但也正因如此,表达越多,越是无话可讲,越要倡导主观性,却是越发苍白与空洞。”

    真相即使如此,空间充斥着信息,但与我无关,而自己又在继续制造与他人无关的信息,于是交流越便捷,发声越简单,反而活成一座座自说自话的孤岛。

    写作即思考,我们是一边写一边思考,写了之后才能想得更清楚,文字应该呈现的是我们的思考结果而非过程。

    正好做反了,只呈现过程,没有思考,没有结果,或者思考了,但能力有限想不清楚写不清楚,因为思考才是最难的。

    开始写作时,想法还不清楚,没有经过剪裁、打磨,只是有一个念头——也许是好几个相互冲突、相互重叠的念头。你心目中有一个图景,或者知道一个复杂的论证的方向,但不知道这个场景或论证的哪个部分在先,部分如何融入整体。只有动脑才能回答这些问题,直到你写下完整的描述或论证,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思考才是最难的,写反而简单。写不清楚,是因为没有想清楚,想不清楚,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懒得去想清楚。就像有时候宁愿一直痛苦也不愿意做出改变。写作是这样,回头看阅读也是如此。深刻的需要动脑的书读起来费尽索性不读了,网文穿越肥皂剧多简单,碎片信息多好消化。所以读不了大书,看不了扎实的论证,看电影都宁可看抖音解读版。

    写作是呈现,环境是根源,终究在个人。总有人在做深度的内容,有人在深度思考,有人在专心写作,只是我误入歧途。问题是,思考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沉淀,时间才是一切的根源啊。

    歧途三:口语化显得亲切,或者文绉绉显得正式。

    这是个问题,还是现实?首先应该是事实,我们喜欢说人话的大神,不喜欢拿腔拿调。于是传播上,无论写作还是语言,都力求接地气、讲人话。没有错,我们被所谓的专家绕的一头雾水太久,现在更像是矫枉过正,个个都以说人话为己任,生怕一不留神就远离草根。

    现在的语言环境,似乎是史上最草根的时代。为了接近草根,甚至在语言上都有自我创造,喊麦,家人们,老铁,亲……低到尘埃,无所不用其极。从最初的亲切到现在回避,此刻连“劝退”一词,我都不敢贸然使用。物极必反,矫枉过正。

    喜欢刘擎、罗翔。深奥的哲学、法律用平实的菜市场语言讲清楚,属于向下兼容,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广博学识,普通人无法复制。向上兼容呢?房琪完美示范了如何把殿堂级文字和大白话混搭,且毫不违和,既让人听的懂又能够享受殿堂之美。这种功力和刘擎罗翔用大白话讲复杂道理的功力不相上下。他们共同示范了:大白话到底应该怎么讲。

    应该讲大白话,但不是口水话,不是跪舔。

    如何避免误入写作歧途,拥有好文笔?这需要经过不断的试错、大量的阅读,也需要不断从经典文字中提取正确的写作技巧,还需要将技巧化为己用的能力

    每一条都不简单,大白话就是:无他,多读,多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贝小戎:写作的三条歧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nm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