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看完这本书的总体感受吧。
1、例证不多,而且很多都局限在法国大革命阶段,会有一种脱节感,而且很多说理部分个人臆想的成分比较多,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明过程
2、观点偏颇:在他的笔下,所有公众一概成为了毫无理性的“乌合之众”,个人一旦被裹挟到群体中,智商再高也会丧失理智,作者否定了一切群体,议会群体选民群体陪审团等等,观点恐怕有失客观。
3、尽管有不少瑕疵,但是观点的绝对与浅显另一方面却能促进读者的理解,这恐怕也是它经久不息的原因所在。
那我现在先带领大家看一下大致内容吧。
本书包括三部分,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以及特点。最后一部分相当于前面内容的例子,我在本文也就不细说了。
原因:
群众会变成乌合之众,个体融入群体便失去理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人的意识是由大脑和脊椎同时控制的,大脑控制的部分对应有意识人格,这部分自我是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完善的,与个人的知识,智力等有关,脊椎控制的部分对应无意识人格,与本能和情感有关,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秉性,在支配人的各类行为中,无意识人格是占支配地位的,而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普遍的无意识便占了上风。正如作者所言“从智力上说,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和鞋匠之间可能有天壤之别,但是从性格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差别甚微或者没有差别。”
表现:
在群体数量优势的掩护下,人们更能发泄本能欲望,放松自我的道德管束,无意识人格也就占了上风,那么占上风的结果是什么呢?
1、易受暗示:
前面提到无意识人格是由脊椎支配的,因此很大一部分人们是处于期待注意的状态中,是各类刺激因素的奴隶,他们受着各种刺激的引导,很容易接受暗示。第一个产生模糊记忆导致幻觉,幻觉得到肯定之后,进行疯狂传染,很快进入所有人头脑,群体感情的一直倾向性会使它变成一个既定事实。同感时这个肯定过程的核心,征服一切理解力和窒息一切判断力。由此,一个不可能的暗示,成为了众人认可的事实/真理。(又名“集体幻觉的产生”)
例子:替罪羊的产生
2、易被催眠
由于这时候人只受到各类刺激的支配,他们便丧失了自我意识,从而对于暗示者唯命是从,从而做出和性格习惯等完全矛盾的举动。自我意识和辨别力都不复存在,一切思想和情感都受着催眠师左右。他们甚至会因此放弃自身的利益。
例子:宗教信徒,对于某个领导集团的狂热崇拜
让我想到所谓团结一致,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催眠呢
3、极端化
情绪上的极端化表现为易变、冲动、和狂躁。他们随时反抗软弱可欺者,而对于强权反而低声下气。而且偏执妄想和狂热的宣传欲望几乎是情绪极端化的必然产物。
而思维上也表现为非黑即白的极端上。他们不接受推理,高深的观念只有通过改造,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道德上,他们趋向于原始的极端,在集体的掩护下,责任感被冲淡,于是会放纵原始的野蛮和破坏性本能。
4、思维特点:
1)集体无法进行有逻辑地推理
2)群体只能把具有表面相似性和连续性实则无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3)越是形象鲜活地例子,越受欢迎。视觉元素往往会比文字有更强的冲击力。而且因为形象思维,群体易受神奇事物感动,虚幻因素对于他们的影响几乎和现实一样大。
因此想要充分鼓动群众,就必须放弃诉诸理性的办法,加强重复,传染的效果,使用套话口号,
5、保守
群体是及其狭隘而保守的。
一些基本观念是因为种族影响而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本性之中的,即便是革命也无法动摇,只有时间才能触及。
6、渴望领导
只要一群生物聚集在一起就会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
那么按照他的理论如何作才算是一个合格的领导?
1)必须信念坚定,对于某件事有着宗教般的信仰与热情,这样才能带动他人,“支配着大众的是榜样而不是论证”
2)必须通过成功等等后天努力积累名望
3)必须决绝,敢于断言,而不是犹犹豫豫,渴望塑造公正客观的形象
但是勒庞为我们提供的只是看待大众的一种视角而已,在这样的视角下,大众是拒绝被改造的,他们只受非理性情绪裹挟,导致的结果也只能是无视,批评,压制。在与勒庞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则以另一种态度对待,勒庞将群体称为“The crowd”, 而这位学者塔尔德则称之为“the public”, 大众集体化行为并不是受非理性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对话,交流的需要。他们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精神,基于共同的信息基础与平台,他们渴望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好的说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09179/fee1062574bb9343.png)
面对失去理智的公众,我们最好能做的,不是用另一种极端感化极端,而是承认主体性,研究他们的共享信息,试图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才是理性沟通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