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很出名,我觉得首要是译名很好,书的英文名是“The Crowd”,意思是人群,感情色彩是中性的;中文译名“乌合之众”无疑是十分出彩的,准确精炼地表达了全书的观点: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低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一群人就像聚合在一起的一群乌鸦,从中性转向强烈的贬义,让读者好记、容易了解。
简单说,乌合之众就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那么为什么群体之中人们会产生明显的从众心理,为什么引发从众行为,其动机是如何的?
社会心理学家基斯勒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从个体角度看,有四种需求和原因:(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形成团体的目标;(2)为取得团体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不愿意感受到群体不同意见的压力。
我国著名社会心理学者金盛华认为,从众的动机分为三个方面:(1)行为参照,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2)偏离恐惧,中国古训“枪打出头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过于突出,偏离了群体,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3)人际适应,在人际交往中,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
简单地说,人们之所以从众,是因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为了跟大家保持一致,获得他人的肯定,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愿意面对群体压力。
(二)
乌合之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对社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数不胜数。
经济领域里,最突出的是热钱涌入的地方,比如荷兰疯狂的郁金香泡沫、日本80年代末疯狂的地产市场、疯狂的股市等。
社会场景中,在狂热的群体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轻易失去效力,“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鲁迅《阿Q正传》阿Q被当做革命分子砍头,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剧设。阿Q胆小怕事,毫无革命意识和革命追求,只是在人群中感到好玩、出风头,就跟着闹革命,却误了卿卿性命,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政治领域里,主要聚焦在民主与极权政治中,它是反集体意识形态的,跟主流的提倡集体主义相反。民主政治中,当“群众的民主权力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也就是会产生托克维尔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极权政治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法西斯德国。“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历史上最佳演说家之一希特勒充满激情的言语中,一个最具有思辨的民族和国家,不可思议地被一些简单的口号所煽动和控制。
日常生活场景,我们看到小吃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看见超市打折排起长队伍,都会想去尝试。做选择的时候,囿于时间精力的关系,经常说“跟别人一样就行”。
当然,乌合之众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做决定的时候能为我们省下很多的时间精力,也避免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后别人嘲笑的尴尬。在经济领域,在风险未完全暴露,美丽的泡沫未被戳破之前,经济学家都相信这就是所谓市场无形之手的伟大力量。在政治领域,这样的国家无疑是便于管理和能够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可以减少巨大的内耗。
乌合之众观点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有时候“团结就是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辩证地看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