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车的时候,我问了我的一个同事,说:最近有看什么书吗?
他说,最近重看了《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然后就说了他重看后的感想,说了很多。他怎么说的我就不说了,因为我都有撞墙的冲动。我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老师在教和学生在学,对于字词,教的应该尽量解释清楚,学的应该尽量理解明白。字词的意思都没有理解清楚,你怎么看书,怎么知道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其实这里我想说,当时也想到的一个事,就是,对于同一本书,各人看后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的问题。其实,对这个事,我以前也有想过,因为也有遇到像今天所遇到相同的情况。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意思是说,书虽然是同一本书,但不同的人看过,却有不同的理解。意思就是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知道,《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部很有名的戏剧(好吧,我表示没看过)。如果归类的话,它应该属于文学作品那一类。而对于文学作品,我也觉得,不同的人看过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就像一个苹果,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它的形状也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对于莎翁的作品,还是对于苹果,你不管有怎样的观感,也不影响它们的实质,也不改变它的实质。就是说,作品就是那样一部作品,苹果也是那样一个苹果,你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描这个苹果,它还是那个苹果,也不管你从哪个方面去看待莎翁的那部作品,它还是《哈姆雷特》。但是,如果,你拿一本《老子》出来,人们也这么说的话,那就是有问题的。当然,你如果是,只从《老子》这本书中,摘出某一思想来应用,这当然也是没问题的。但要如果,一个人拿着老子的一句话并解释说,老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另一个人也拿着老子的这句话,并解释说,老子的这句话是这个意思才对。这种情况,如果你也要来调和说,他们理解的都对,虽然是南辕北辙的两个意思。或者,也有这样的情况,就像光的波粒两象性,它存在形式既象波也象粒子那样传播着。在老子的书里面,或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你如果执着的说,他就是这样的,你说的那样,那就是错了,却也未必。而现在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我看到的,十个解释《老子》的人里面,对同一句话,差不多就有九个九的说法。这种情况,它当然就是有问题的。思想的东西,他说是那样的,那就应该是那样的,如他说的其实是苹果,你却说成是梨,或香蕉,或西瓜,或榴莲,这自然就是不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