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关于“天赋”的故事。
近来因为带一些孩子参加“少年讲书人”活动,阅读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孩子们推荐给我的,如《追光的人——蒋筑英》。以及这本书《如何讲好一本书》。
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艺术团团长、“童年童悦”少儿春晚总导演、《少年讲书人》电视展评活动总导演肖惠在书里分享过一则她的成长故事。年少时候的她,梦想成为像宋祖英一样的歌唱家。带着这个梦想,她考取了省艺校。然而,在省艺校的第一堂声乐课里,教授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她张口唱第一句时,教授就表情凝重,课后更是直接告知,她不适合唱歌。这件事对她来说就如晴天霹雳。从那以后,她胆怯声乐课,不再愿意唱歌。她把注意力慢慢转移到舞蹈上,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舞蹈中找回了自信。只是,心中那个唱歌的梦想一直不曾熄灭。
为了梦想,她再次努力了一把,偷偷联系了远房亲戚,只身一人来到了广州。后来,她终于考取了著名的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当这里的声乐老师听了她的演唱后,惊讶地说:“你这是一副金嗓子,非常适合演唱宋祖英的歌曲!”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对教育中的“天赋说”有了不同的认识。
何为“天赋”?相信很多人会认为,天赋不就是娘胎里带来的吗?所以一定会在人生初期就展现出来,比如婴幼儿时期就对节奏有强烈的感觉,对色彩有敏锐的感受……诚然,这是判断天赋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不是所有的天赋都在人生早期就展现出来呢?这个却未必。
我们始终记得爱因斯坦的丑陋的板凳,演讲家德摩斯梯尼的天生口吃、嗓音微弱……天赋,未必就一定早早地呈现。
就像上周在观看完大宝的长笛演出时,老师就对家长们说,她过往的学生,有些真的就是到了高年级才开窍。我相信,老师并不是忽悠。
就如同花朵的开放有不同的时辰,天赋的展现也一定这样。作为家长,不必因为孩子一时的不好就断定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首先要确定的是他否真的感兴趣?其次,要清楚他是否为此付出过足够的努力?即使你不支持,那种一锤定音在孩子的兴趣上贴上封条的做法也是必须要避免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06003/ac29417e19df9a7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