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看《奇葩说5.0》,辩手们分为两个流派,一类是段子手表演型,一类是逻辑职业型。逻辑性不强的基本都在走段子路线,逻辑性强的都在纯理论推导。
其实大部分人都没进入状态。
有的因为想赢,心理波澜起伏;有的因为紧张,影响现场发挥;有的因为对手的光环,听起来像两个星球的对话。
有人以为辩论就是讲段子,必须在30秒内输出多少个包袱就能赢。结果是逻辑一塌糊涂,前言不搭后语,论点立不住,论据只是歌词或金句的堆砌,观众们听的云山雾罩,完全摸不到头脑。
有人因为常年参加校园辩论,太习惯不接地气地技巧性推理。在举不出深入人心的例子时,好像说的都是火星语,无法引起听者的共鸣。
所以导师高晓松才说人是情感的动物,他们只会选择让自己情感波动的一方。
不论属于哪个流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默默努力准备。
每个人都在赛前积极备稿,跟自己的教练反复推敲,自己独自演练。虽然在场上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发挥失常,但努力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但是,不同的是,每个人努力的时间和方式是不同的。
有的人的努力只是从这场比赛开始,有的人却已经磨练了十几二十年。而且,不论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是辩论,其实我们诉说的是自己的生命历程。
比如臧鸿飞,他虽然不是专业辩手出身,也没读过那么多的书,但他的论点论据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经历。
不得不说,40年的人生,他特立独行,过的并不安逸,甚至可以说有点坎坷。但这些生活曾经给予的巴掌,都变成了今天的掌声。
也许十年前的他没有想过去辩论,去比赛,他的努力也从不是为了奇葩说。但他心中有一团火,总是能迸发出迎头痛击的力量。
他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让人隐约感受到他奋勇反抗的背后,无数次伤口的结痂。
不同的努力,来自不同的人生。
名校毕业同时也是辩论高手的詹青云,一个刚从学校走出的女博士。顶着哈佛法学院和世界辩论赛最佳辩手和总冠军的光环,来到奇葩说。
她的对手很多都是常人眼中的“学渣”,她说出自己逻辑链条的时候,对手甚至根本反应不过来。她的努力在于经年累月的训练思维力。
她说辩论不在于你能讲多少个段子,而在于你有没有好的观点。
好的观点,来自于眼界的开阔,来自于沉下心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都是开阔眼界的方法。但反过来想想,有时候你读的书也不少,走的路也挺多,见的人也不是一两个,为什么自己的眼界和境界还是不过如此?
关键在于是否去选择,关键选择是否有效果,关键在于自己对自己是否有清醒的认识,这一切都来源于静心思考。
如果你选择读了100本同类型的网络小说,很有可能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模板故事。如果你团游了100个热门景点,基本上也只能用来在人前显摆自己看上去不错的生活。如果你结交了100个跟你同类型或者眼界不如你的人,那不仅看不到自己的精神边界,还极有可能误以为自己很牛。
所以选择至关重要,每个人的努力和成长的前提就是别让自己太舒服,不论是精神上的冲击,还是生活上的打击。其实,都会成为财富。
只要你不断去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永远追寻;不断突破自己的精神边界,不固步自封;不断开启自己不曾拥有的新技能,而不是原地打转,无谓的重复,那么迟早,生活会给你大大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