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女士,32岁,有3个小孩。
她无时无刻不在想他的孩子们,如果不是为了给他们买玩具,她不会以任何方式出门,也不会将孩子们交给别人照顾。
或许这会让人想起母爱的伟大,但在接受心理治疗期间,她坦然的承认,他有过杀死孩子的想法,所以才会一直用过度而夸大的关爱去抑制它。
这是典型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表现。如果你不理解什么是强迫性精神官能症,那么下面这个场景你是不是经常能遇见。
“1,2,3 … 8, 好的,全都都关上了…” 然后走出门,过了2秒钟,又回来做同样的事情,“1,2,3 … 8...”。就这样一遍一遍,确认了很多次之后,终于走出了房门… 很多人将“强迫症”挂在嘴边,但是其实都还没有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种疾病,应该被谨慎而严肃的对待。故事中的A女士,就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
而强迫症则属于变态心理。
(2)
一个理发匠替长了一对驴耳朵的国王理发,事后虽然逃过了被国王杀人灭口的劫难,但他实在憋不住这个秘密。于是他在地上挖了一个洞,把“国王长了一堆驴耳朵”的话发泄到洞里并用土掩埋。但是问题并没有消失,因为那堆土里长出了竹子。有人砍下竹子做成了笛子,吹出来的还是“国王长了一堆驴耳朵”的曲子。
这是典型的歇斯底里官能症。
B先生做了椎间盘手术后一直还有隐约的疼痛,医生为其检查,诊断为术后并发症,并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B先生心想,虽然疼,但不影响生活,不用去做手术,但他的家人一劝再劝。最后手术做完,B先生卧床不起。原来,B先生极度反对第二次手术,但家人不停地唠叨,在他的内心深处深感愤恨。于是他的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让家人们得到教训,而这种潜意识转化为身体的肌无力,最终成为了B先生报复的手段。
再比如在医院里,一些因工受伤、因车祸住院的病人,在经过适当的医疗救助之后却不能迅速康复,有的反而会加重或延长病情,有人甚至出现新的症状。但当病人获得了他应有的赔偿之后,那看似顽固的病症能迅速得到好转。这也是歇斯底里官能症的表现。
这本《变态心理学揭秘》通过45个案例,解释了很多心理学中复杂的名词,并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了解释。 希望我们透过病人的异常行为,看到他生命中的幽暗与孤寂,心酸与悲哀,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一些慈悲和温情。
最后再来看一下作者王溢嘉,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弃医从文,专事文化工作。著有《夜间风景——梦》《不安的魂魄》《笑悟人生》《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等作品三十余种,内容涉及人文、艺术、文学、心理等多个领域。其融知性与感性、冶人文与科学于一炉的写作风格,在台湾独树一帜。
有人这么评价王溢嘉:他比医生懂更多的心理学,比心理学者懂更多的生命科学,比生命科学学者懂更多的精神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