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恶之中的你——电影《少年的你》影评

恶之中的你——电影《少年的你》影评

作者: 夜白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10-26 23:00 被阅读0次

    闽南这个时候,阳光渐凉,桂树暗香,茂盛的小叶榕上堆满了麻雀,叽叽喳喳,树下水泥路上遍地鸟粪的白色遗迹,给闽南十月涂上了姗姗来迟的秋意。

    一并让我感到瑟瑟凉意的,是今天下午在影院观看的《少年的你》。

    观影结束的整体感受是可以打到8.2分,回去的路上瞄了一眼豆瓣,评分8.6。

    周冬雨的这部电影,又稳了。

    《少年的你》基本上可以敲定年度华语电影十佳。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电影剧本创作普遍难度不亚于荣耀王者50+星的情况,出现了《少年的你》这样叫好又卖座的作品,我认为堪称奇迹。比起国庆三部样板式的作品(注意是作品,而不是电影,因为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称之为电影),我认为《少年的你》无论在剧本还是在演员挑选、后期剪辑,都是出类拔萃的。

    先聊聊剧本和制作(无剧透)。这部电影剧本要和后期剪辑放在一起来讲。剧本是电影的核心与灵魂,是电影创作最重要的语言。但这部《少年的你》又提醒了我,导演与监制的后期剪辑所表达的叙事结构,同样是电影非常重要的语言,亦是电影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类杰出代表是王家卫,一个据说拍电影不用剧本的鬼才,他就是把剧本和电影剪辑两类创作合二为一,一边拍摄,一边创作,最后把创作出来的素材进行再剪辑式创作,呈现出来的电影作品是高度“艺术化”的(这里推荐《春光乍泄》)。为什么《少年的你》让我想起了王家卫?因为这部电影的整体结构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即开头与结尾同为“现在”这个时间点,其间“少年时期”发生的故事又是不断采用“倒叙”方式,即每个事件的发生首先向观众呈现结果,而后又在后面剧情的发展中不断倒叙回来解释因果。这类叙述方式非常优秀,因为它采用这种结构不仅能很顺利地讲清剧情,更大的优点在于能够不断调动观众的胃口,继而不断激发观众观看的欲望(虽然欧美片中很常见)。创作者还有一个厉害之处在于,他叙事的结构跟剧情感情线的起伏是相得益彰的,可以说周冬雨的每一滴泪,都落在叙事的起承转合上,从而激发观众共鸣产生泪点,不得不说创作者是真的用心了。

    电影创作者用心,已经是对当下华语电影的最大褒奖。

    顺便多说一嘴。我认为目前是华语电影发展相对困难的时期(大概不是最困难)。一方面是资本的盲目性与投机性导致产出了一大批不能称之为电影的垃圾,代表作《封神传奇》《阿修罗》(史上最赔钱华语电影)《小时代》(郭敬明你电影拍成这逼样有脸上《演员请就位》当导师,不是误人子弟么?)系列等等。这些垃圾的集中表现是剧本烂到极致。另一方面是电影艺术地位的定位问题。由于电影功能被官方定位为宣传导向(人民喜闻乐见so what?)的作用,导致创作题材被(有所?)限制(比如这次《少年的你》先遭撤档又经剪辑后喜获重映)。我的观念里,电影脱胎于文学,底色是文学艺术,然而电影又比纸质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浸入式体验,所以电影究竟该被如何定位和管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也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一定会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唯物主义大法好,起雾)

    再聊一聊演员。虽然最大的惊喜是易烊千玺,但是我还是要先聊周冬雨。从《山楂树之恋》到《七月与安生》到《喜欢你》再到《少年的你》,周冬雨看起来一路开挂,在当下女演员中出类拔萃,归根结底还是有一个会帮助她挑剧本题材的好团队。而周冬雨最适合什么题材?那就是“受气包”。别小瞧这个细分门类,周冬雨的气质和表演技巧在这个领域非常讨巧。(不是调侃)表演是一门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讲,能在某个细分领域炉火纯青,已是毕生追求,因此对自己精准定位,把天赋与努力花在合适的地方,是每个艺术工作者修炼为艺术家的前提与基础。就像在华语圈的女演员中,周迅就是“灵气”的代名词,巩俐就是“气场一米八”的代名词(起雾)。《少年的你》主角“陈念”让周冬雨来演最合适不过。角色和表演者本人互相成就,对电影和观众来说就是一件幸事,也是周冬雨开挂的秘诀。再说易烊千玺。之前对这个少年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个左手右手慢动作的少年团,谁能想到,和周冬雨对戏,居然能够相得益彰,丝毫不丢份,着实令人惊艳。“小北”一角的成功,除了演员本人再表演上的努力与天赋,我认为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导演对易烊千玺本人“少年感”的运用,将其发挥到了最大值。

    这里插嘴一句“少年感”。它不仅仅是指青春年少的面容,更重要的是角色本身的行为逻辑,这是需要剧本和演员本人的双双加持,剧本设定小北主动要为陈念顶罪就十分符合十七八岁年少的“意气用事”(不是贬义,这是属于那个年纪的纯真与真挚)。还要再夸一波周冬雨,她比易烊千玺实际年龄大了整整八岁,两人在一起演出十八岁少年,居然毫无违和感(周是吃了防腐剂吗),而国产电影终于不让三四十岁的大爷大妈来演少男少女,这又是一伟大进步。易烊千玺本身就是少年,在镜头大段放在人物面孔特写的背景下,导演用每一处伤疤、青春痘,以及隐忍的眼泪和眉头微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小北”这一角色的少年感。

    最后重点要聊的就是《少年的你》创作初心。

    这是个特别爱讲“初心”的年代,前面也提到过,资本涌入哪里,哪里就会特别容易丢掉初心,比如电影。人亦如此,金钱与欲望占领大脑以后,初心就容易被遗忘。然而,我们每个人诞生之初的“初心”是什么样子的?《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那么,人性之初,性恶还是性善呢?

    校园,大概是一个可以看作是人性之初呈现出来的地方。也是《少年的你》看起来立意的题材所在。当然,尽管电影开头和结尾都在表明立场,控诉校园霸凌,但我认为这只是电影创作者为求电影能够通过审批上映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罢了。这就像如果让巩俐张国荣出现在《霸王别姬》的结尾,端端正正地高喊”打击黑社会暴力,弘扬社会正气“一样,无疑是对电影格调的抹杀。而《少年的你》制作之精良,为求上映高呼口号(当然也包括那些可惜的剪裁),着实有些自降格调。因为电影制作上的用心,已经不仅仅在控诉校园霸凌,我认为电影的主题应该可以有更多深层次、多样化的探讨。其中一条,以我的视角来看,如本文题目所说,电影以校园霸凌的题材,讲述了“人性在恶之间所作的抉择。”

    人性在恶之间所作的抉择,这真是文学上被探讨最多的话题之一了。

    《少年的你》也做了一个这样的探讨,只不过十分大众化,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中间。“校园霸凌”可能每个人都接触过甚至经历过,它作为一个“恶”,在发生的时候,有些人是旁观者,有些人是施暴着,有些人则是经受者。

    旁观者,抉择是冷眼旁观还是主动施救?

    施暴者,抉择是要不要下手?

    经受者,抉择是要不反抗?

    近代文学里,对这三个文学人物刻画的巅峰者是鲁迅,经典作品《药》。

    《少年的你》里面,不仅写了在“校园霸凌”这一大恶中,各个身份的抉择,也写了两位少年在面临“谁来顶罪”这一戏剧化冲突中,少女陈念在“妄图推诿”的人性之恶中的冲突与挣扎。事实上,我认为这也是电影最精彩的段落,反复的倒叙与插叙,情节在各个疑问、困惑和情感的挣扎中不断展开。

    电影的结尾当然延续了当下华语电影“社会主义正能量”式的自圆其说(其实也是华语电影的传统),给了大家一个圆满的结局,少女鼓足勇气承认了事实,少年因此得以减刑,最终两位少年相依为命,有情人终成眷属。观众得以满意地松了一口气,但我总隐隐觉得若是真的控诉诸如“校园霸凌”的人性之恶,这还远远不够。(遥想当前看完《熔炉》时无以言表的“哑然”“愤怒”“绝望”......)

    最后多说几句。人性之初,到底是恶是善,不做讨论,但是人性有恶,是不遑多辩的事实。电影开头,一位少女跳楼自杀,就是社会之恶酿成的悲剧后果。

    我们经常对自杀的人议论纷纷,却很少承认一个事实,人性的恶就像一点一滴的毒药,而那些对这种毒药抵抗力天然很差的孩子,最终被毒到五内俱焚,自抑而终。而那些恶,本在你的抉择后可有可无。

    小学二年级时,班里有个智商偏弱的低能儿,小名叫“笑笑”,总是受同学欺凌,我记得有次他穿了一件非常闪亮的小马甲,谁知在放学后被同学们用小刀一刀一刀割成了筛子。我还记得他坐在学校门口手足无措仓皇大哭那种绝望的样子,没有人拉他一把,也没有经过的老师出来为他伸张正义,所有人仿佛在看一场白痴的表演。我路过他身边时,看到他身后掉了一枚硬币,就捡起来递过去,问是不是他的。结果我被高年级的学生推了一把,嘲笑我和他一样是傻子。后来在也没见笑笑笑过,因为他不久就辍学回家,再也见不到他了。

    我至今记得笑笑在接过硬币那一刻眼睛里闪过的一丝光明。

    2019.10.2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恶之中的你——电影《少年的你》影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au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