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理解”这个词相近的说法有很多,如知道,了解,明白,清楚,懂,领会,洞悉,洞察等等,可以想见这个概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知道,了解很简单,比如知道了某个信息,某条消息,了解了某件事情;
明白,清楚就要稍微做点功课了,你要清晰说清楚这个和那个的区别,这个东西包括哪些方面,总之要有条理,知道和了解不一定要有条理,但清楚和明白是一定要有条理的,所谓的条理就是说一就是一绝对不包含二,还有就是要把这件事说全了,其实《金字塔原理》和麦肯锡都说了这件事,就是两个原则:互不相容和尽可能穷尽原则;
懂和领会,很多要用“领会”来描述的场景都不约而同让我们想起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前面的,知道,了解,明白,清楚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需要领会的情况通常“只可意会”,或者说很难说出来,说清楚。这其实体现了一点,文字其实有时候很无力的,因为文字本质上只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符号工具,这种工具是被用来传递思想的,想象这两种说法的差别:所有的思想都在文字里面;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在思想中找到。显然前一句是假命题,因为思想的集合远大于文字的集合。
洞悉和洞察,有时候你会发现中国文字很善于运用“隐喻”这种高明的理解手段,一说到“洞”,我们能联想到一种隐秘,幽晦的感觉,所谓“洞”就是一种隐秘的连接,通往某个神秘的地方,所以说能做到“洞察”的人都不简单,因为他们发现了常人难以发现的“连接通道”,一种隐秘的理解路径,这个就不只是简简单单清楚和明白就能达到的了,还有做很多的观察和思考。
说了这么多,我们大多数人只停留在知道和了解上,有少部分人做到了清楚,明白;更少的人做到了领会;极少的人能做到洞悉和洞察。那么我在哪个层面呢?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