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总提倡我们在早上进行记忆,而在晚上进行习题的解答。即使在毕业很多年之后,我的这种习惯也一直没有变过:早上对当日的工作,进行记忆的加工,晚上则用来写各种文稿和方案。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于大脑的运用?为什么某个时段更适合记忆,或者更适合创作呢?今天推荐的这本书《认知迭代》,就将带我们找到答案。
WechatIMG687.jpeg
《认识迭代》是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通过亲身调研,与大脑神经学进行的一次“亲密沟通”。她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参与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一方面接受生理上的刺激和监控,另一方面配合研究者进行各类心理测试。使她对于大脑的运行原理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并对焦虑、注意力、创造力等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科学证明,不管我们多么努力,依旧不能完全控制大脑的技能。因此,只有更加了解自己,并与大脑“和解”,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状态。对此,卡罗琳-威廉姆斯在书中给出了大量的实例和建议,今天,我就为大家分享其中的两点:
第一 如何看待大脑存在的问题
大脑就像一台模式识别和归纳的机器。而神经科学的研究,将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大脑,并运用合适的方法来决定保留和改变什么。那是否说明,只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就能改善大脑中所有缺失的部分呢?
事实并非如此。
在作者参与的研究中,初期经历过大量反复训练的实验。有一些随着熟练度的增加,参与者的反应速度和准确度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然而也有一些,即使坚持了几个月,依旧没有感到能力上明显的变化。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库尼奥斯在相关研究中,把大脑处理问题的方式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创意型,他们倾向于通过洞察力来解决问题;一类是分析型,他们通过各种稳定、缓慢的分析来解决问题。
有一些初步的证据表明,每个人身上不同的倾向都来源于遗传,并很难改变。不够聪明,反应不够快,数学能力不行,方向感混乱等等,大脑中反应出来的种种困扰,或许本就是你与生俱来的特质。
例如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有抑郁症方面的问题。经过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较少的人,更容易激发出创意。与此同时,也更容易产生抑郁和消极的情绪。
若一个靠创作生活的人,为了治疗抑郁症而强行提升自己的多巴胺,那么就很可能牺牲掉创作能力。我想,这也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佳状态”。
第二 如何与自己的大脑和解
书中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缺憾并不一定能通过反复练习彻底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无法改善。
就好比亲密关系,我们都无法使另一半完全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能找到平衡点,使这段关系良好的维系下去。情感领域把这种行为称为“妥协”,或者“和解”。
哪些情况下,我们最需要与自己的大脑“和解”呢?是“焦虑”。
焦虑几乎成为了所有心理疾病触发的前兆,并终将导致海马体的萎缩,为大脑疾病的发生埋下巨大的隐患。而它的产生,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认知偏差是我们在无意识下,对事物做出的假设。一旦我们更倾向看到事物中消极和忧虑的部分,就会陷入“焦虑”的陷阱中。
因此,修正认知偏差是解决焦虑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采用面孔识别训练、工作记忆训练,它能让我们的注意力系统,学会在环境中寻找更加积极的事物而非消极的事物。又例如通过声音暗示,或者冥想,它能很好的刺激我们的前额皮层,改变我们对于事物的负面解读等等。
除此之外,保持大脑良好的休息状态,也是至关重要的。偶尔的锻炼,并搭配合理的膳食,能让你的大脑充分休息和获取营养。即使发个呆,享受一下无聊的时光,也不要觉得自责,毕竟只有足够的休息,才能带来更加稳定的“最佳状态”。
WechatIMG686.jpeg
《认知迭代》中所倡导的“认识自我”,是我们成长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只有当你知道自己的大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你才能借助外界的工具扬长避短,乐观面对自己的不足,发挥出大于总和的“最佳”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