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放在书架很久了,以为是发生在美国乡村的温馨故事。前些天被孩子爸爸翻出来推荐给我。花了两个半天看完。看到一半我再次跟孩子爸爸确认:这本书你真的都读完了吗?他说大学那会儿读过。
一再确认是因为看到一半差点看不去,这本书的关键词是青春期。整本书所有的文字都用来呈现一位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学校、同学和老师的吐槽,没错,是吐槽(其实后半部分也是)。主人公一人视角的意识流写法,看起来会有些枯燥乏味,不过慢慢看下去才会佩服作者,对一位中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把握地非常精准。
作者写这个故事时32岁,可能只有经过了,思考了,沉淀了,才能成功刻画出来。
6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主人公霍尔顿的行为和思想跟当下仍然不脱节,一方面是无论在哪个时代,每个人青春期的迷茫和伤痛都相似;另一方面第一视角意识流的写法,对处在青春期主人公的言行刻画十分细腻有层次,才能让读者有兴趣读完这本书。
故事的主线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一位名叫霍尔顿的高中生被学校劝退后在学校和纽约市度过的三天。
霍尔顿是一位17岁的高中生,在潘西中学读书,从故事其后的发展来看,潘西中学应该是一所很不错的私立中学。在作者笔下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
故事一开始就交待了:他是一个让家长焦头烂额的孩子,因为在就读潘西高中之前,霍尔顿已经被3所高中劝退,而这一次因为5门功课有4门考试不合格,再次被学校劝退。整本书里着霍尔顿对身边师长朋友的评价中多次用“假模假式”这个词。
得知自己被劝退后,霍尔顿情绪非常低落,在和舍友发生冲突后,收拾好行李提前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市。因为不想面对父母,霍尔顿找了一家廉价的旅馆住了下来,在苦闷孤独之下,居然想到找妓女,未果后去旅馆附近的紫丁香夜总会闲逛,搭讪三个外地来的女孩,一起跳舞喝酒;从紫丁香离开后再次打车去了另一家俱乐部,因为遇到了哥哥浮夸假模式样的前女友(主人公的形容),提前离开了俱乐部回到旅馆,在电梯里遇到的电梯工,后者给霍尔顿推荐了一位妓女桑妮。但真正面对桑妮时,霍尔顿开始退缩,付费后让桑妮离开。第二天,跟女友萨丽约会,提出两个人离开纽约,找个森林小屋一起生活,被女友批评“异想天开”后来两人不欢而散。
看了这么多,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让父母很头疼的孩子?只是啊,通过细节一点一点地呈现,一个冲动又纯真,孤单又让人心疼的霍尔顿才会被慢慢察觉到。
虽然霍尔顿行事乖张,字里行间感觉谁也瞧不上,跟谁也处不来,其实他是一个有教养善良的孩子,只是一个人在背负很重的青春期的包袱,孤单又苦闷。作为青春期的小年轻已经不习惯把自己的心事和情绪说给亲友听,但又希望能被家人、师长和朋友理解关注。
是不是所有人的青春期都这么敏感又多愁,渴望自立又缺乏处理事情和情绪的经验,总感觉自己和世界无法和解呢?就像霍尔顿在第三所高中遇到的:作为富裕家庭出身的他,却能细心敏感地察觉到校长对不同社会地位家长的微妙态度,校长的逢迎和冷漠让他觉得虚伪;而潘西高中呢?过度夸大的招生广告也让他不能适应,这些在他看来就是假模假式。
被退学对任何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人生挫折,他知道自己被退学的消息对父母来说又是一次很大的打击,尤其是父母还没有从失去次子的伤痛中恢复,母亲有严重的失眠症。时不时地霍尔顿会想着自己的父母,去世的弟弟,去上学也带着弟弟生前喜欢的圈套,从这些都能看出来他还是一位重情的孩子。
本来期望主动约他谈心的历史老师能理解和安慰他,但实际上却等来了老师方法不对头的“关心”,让他觉得老师甚至有一些恶意;舍友对他的退学完全无感,没有提过一字一句,更不用说安慰和理解,尤其雪上加霜的是青梅竹马心爱的女孩正准备和舍友约会,而他连去打个招呼的勇气都没有。
从潘西中学到纽约,霍尔顿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被妓女和电梯工讹诈并挨了几拳头后,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在这样的心灵绝境之下,突然出现了一个令他和世界和解的小天使,他的妹妹菲比。当时绝望之下的霍尔顿决定回家看看妹妹,然后外出流浪生活。但是像天使一样的妹妹热情的拥抱了自己的哥哥,给他跳舞给他自己全部的零花钱,并且在得知哥哥计划出走后,果断回家收拾了少量的行李要陪着哥哥一起走,终于,在这份义无反顾的亲情温暖之下,霍尔顿一直在流浪的身心终于找到了归处,被一位无私爱着家人的小天使治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