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土著的亚洲亲戚
Q单倍群是土生土长的美洲人的Y染色体中最常见的单倍群,90%以上美洲土著都属于Q单倍群。在中亚——蒙古大草原——西伯利亚的巨大草原上也有Q单倍群。
根据年代推断,亚洲人迁移到美洲的时间并不很长。
不是一棵杨树,而是同一个根系生长出来的不同的单株杨树的群体。有一个名叫潘多(Pando)的杨树根系占地超过666平方千米,总重量660万千克,寿命8万年。这是世界最大的最长寿的一个生物组织。
杨树一旦成熟,就放出一个一个的根系,成长为一棵又一棵新的杨树的树干。这个过程会不知不觉地延续几千年,树林可以延续几百米甚至更远的距离。
植物的这种繁殖方式,又称无性殖民群落。
Q单倍群血统有一个基因标记M242,这个标记起源于两万年前西伯利亚的一个男人,可能位于西伯利亚南部或中亚。Q单倍群中的一个氏族来到欧亚大陆东北端的白令海峡,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冰盖形成了陆桥,这个氏族跨越了白令海峡,进入了阿拉斯加。
来到北美的亚洲移民就像一场豪赌的意外胜利,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之后,他们伤亡惨重,传承下来的DNA种类非常少,说明渡过白令海峡活下来的人数很少。基因分析证实,男性只涉及3个单倍群,女性只涉及5个单倍群:
Y染色体DNA=3个氏族:Q,Q3,C3。
线粒体DNA =5个氏族:A, B, C, D,X
进一步的基因分析证实,美洲土著只有很少的共同祖先,即Q和C3,约占美洲土著的99%。
再向上追寻,四万年前的M9是更巨大的一个杨树的根系。M9把表面上互不关联的很多血统联系在一起:从K到O,外加上属于M45的P到R,以及后来分离出来的很多其他血统。
各种基因检测分析已经证实,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不是一个亚种。
在冰河时代,基因漂移、适应环境、性选择交互影响,这三个因素使得人类的肤色、身高和外观等群体特征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坟冢
基因技术已经证实,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现代人类中,一部分人群很快来到了澳大利亚,还有一部分人群辗转四万年来到北美洲。
美洲的语言超过600种。
格林伯格猜测,每一种语言都对应着一批亚洲进入美洲的移民。
Y染色体的基因研究结论支持了格林伯格的猜测。
说美洲语系的人群进入美洲最早,散布最广泛,而且是南美洲唯一的语系,这个事实说明,至少两批亚洲移民曾经进入美洲。
使用纳——德内语系的人群在美洲的分布第二广泛,仅次于美洲语系的群体,基因分析证实他们是第二波移民。
各种DNA证据都显示出一个结论——所有美洲人全部来自西伯利亚。
同一个单词,可以追溯出它最原始的词源。
太平洋的拼图
波利尼西亚是太平洋中央几千个岛屿的统称,波利尼西亚人是这些岛屿原住民的统称,从夏威夷的土著到新西兰的毛利人都属于这一范畴。
1778年,英国著名航海家库克船长成为第一个“发现”夏威夷群岛的西方人。
波利尼西亚人的语言,与台湾——东南亚——马来半岛地区的语言关系密切。
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连在一起构成巽他古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连在一起构成古陆萨胡,这两个古陆之间始终是海洋,这两块古陆从未连在一起,所以澳大利亚洲——新几内亚的物种与其他大陆不同。
约六万年前,第一批人类来到巽他古陆,其中一部分人渡过不到100千米的海峡来到Sahul古陆,成为今天的澳大利亚土著。
约1.2万年前,冰河期结束,海平面上升100多米,淹没了巽他古陆上人类的故乡,也淹没了人类如何学习航海的证据。Sahul古陆被上升的海水分离成为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亚洲而不是美洲,波利尼西亚人的大体迁移路线是中国闽台——东南亚——印尼诸岛——波利尼西亚诸岛,最后一站是新西兰。
基因技术,给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太平洋的拼图。
南岛民族不但与东亚大陆的侗傣民族语言相近,还共有一个高频的Y染色体标记M119,定义单倍群O1.这个单倍群最早出现在浙江一带的新石器时代人骨中。
南岛民族离开江浙是约5900年前,这正好是马家浜文化结束,崧译文化开始的年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