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父母控制欲过强是否会给孩子带来终生的“灾难”?有时候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是太自我,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作为一名从业八年,同时在私信中接触了超过六千名来访者的咨询师,我经常看到在父母的严厉控制下苦苦挣扎的孩子向我发来的“求救信号”。
他们内心大多都会萌生一个疑问: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他们究竟爱我吗?
在我看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以对生活的建构和掌控来获取价值感和安全感。
有些父母无法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充分获得它们:他们面对工作、人际、情感问题时,有着难以解决的焦虑与困扰。但面对孩子时,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对其进行管束。
“以爱之名实施的控制”成功地绕过了父母的防御机制,让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获取价值感和安全感。这种内在欲望正是他们控制孩子的深层动机。
被这样过度关爱的孩子通常面对人际关系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而且经常表现得自卑、无力,对他人有回避和不信任。
这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爱里,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控制。这种驳杂不纯但却被无数次强调为真爱的父母之爱让他们的内心迷惑、痛苦而又不自信,因此在面对他人时,自然会表现得那般矛盾。
对于成年后的这些孩子们来说,父母以爱之名实施的控制变得像一张看不见的网那样,禁锢着他们的行动,让他们感到痛苦却觉得自己不配痛苦,感到委屈却觉得自己凭什么委屈?
因为他们已经内化了父母的评判标准,无法接纳自己真实的情绪与感受。于是,他们被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钉在了原地,动弹不得。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他们先看清父母过往所做的这一切,使他们慢慢开始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是调节负面情绪的第一步。
接下来,当孩子的内心对父母开始产生怨恨和怒火时,也要帮助他们去接纳这一点——很多孩子无法接纳自己对于父母的恨,其难度胜过他们接纳自己的痛苦与委屈。
他们需要明白,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与父母达成和解与原谅,但是,没有清清楚楚辨清是非曲直,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原谅。
只有自己把过往的一切看清,并走出父母设置的种种标准后,他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从中获取真正的价值感与自信。此时,和解与原谅才能自然地、坚固地建立起来。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