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
大概是怕带不好孩子的这种焦虑,使得自己提前就买好了一堆的育儿书,亲子书拿过来学习。翻了很多,感觉收获甚微。我记得我家宝宝在最早几个月时(现在也是),晚上往往两三个小时就醒来一次,时常得抱着放不下。不得已,去翻《XX科学育儿宝典》、《西尔斯XX》,结果翻开一看,差点气死,“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宝宝睡整觉的能力,从刚生下起,爸爸妈妈就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宝宝错过了这“一开始”,就错过了全世界。看的越多,后来慢慢就发觉,很多大部头的育儿书,都是在教育你说“事情是该怎么做,非常简单,有些行为不对,应该怎么做,就可以得到什么结果。”非常体系化,但是很没有帮助。
终于后来放弃,大概是和自己和解。于是这个时候,开始挑一些非宝典类的育儿书籍,《我想倾听你》就是其中一本。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把这本书分类到了育儿书籍,这本书的很多内容是立足于为人父母者的情绪管理、接纳自己等层面。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它没办法教你“如何哄睡”。但整体读下来,收获很多。
自序中有一句话——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总让我想起以前看到过一句话,是说“你该有个孩子,你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个什么东西,注入你的灵魂,把你的生命延续下去”
所以我一直觉得,想要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先努力成为那样的人。而父母越懂得面对自己,才越有能力面对孩子。所以也不妨这样理解——教育无他,先做好自己。爱他人的前提是爱自己,做他人榜样的前提是自己足够美好。
或许是因为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多少都积压着一定负能量的情绪,每个人都渴望倾诉,每个人都渴望被倾听。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倾诉而不会倾听,到最后,不仅没人会愿意倾听我们,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倾听自己。作者主要列举了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一些案例,最终回归于对自我的观察与觉醒。也许确实可以从这本书里学到一些“技术技巧”,记录一些“好好听孩子说话”、“保持情绪管理”的建议。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作者的目的。这本书可以让人通过一个个案例,了解到人与人交流的想法,也让你人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保持内心的阳光,保持正面的情绪,保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读完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台北的心理学家,怪不得读起来好像就有一种台湾腔,节奏很慢,让人有一种平和之感。不像那些大部头的宝典,这本书好像在说
这件事真的是好难哦,那过去你没有做到真的是很正常哎,你就不要再自己怪自己啦,换做是我也同样是不一定做得到的呢,所以我真的是很体谅你的难处,不过呢,这件事还可以换个角度这样这样看,这里面有个道理是如何如何,如果你稍微怎样怎样一些,说不定可以更好一点呢,那你要不要试试看?
怎么讲,我觉得至少比那些大部头的书要好一点。
事情是该怎么做,非常简单,有些行为不对,应该怎么做,就可以得到什么结果。
当然,起码让我家孩子学会听懂我说话和会说话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