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去影院看了《八佰》,心中思绪万千,似乎有说不完的感受,却又是一句都难以说出口,这几天说得最多的翻来覆去只有一句:真的值得去看!
《八佰》 侵删我只是一个普通观众,并不懂那些所谓的构思,剧情推进和节奏,场景布景亦或者是演技好坏之类专业技术,我所知道的只是这个电影把所有人都死死地按在了座椅上,把所有人的心情都狠狠地钉在了历史的标尺上,生生拉开了人们眼中的闸门,泪水便如洪水奔腾一发不可收拾。
说说自己的感受。
全片结束,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默默安静坐着,安静注视着片尾闪过的一行行字幕。我并没有看清楚多少文字,只是觉得,灵魂和思绪似乎飘到了某个不知名的地方,长时间地不愿回到身体里。即使是灯光亮起,依然没有任何声响。退场的时候,大家也都是安安静静地默默走出播放厅,连聊天都没有。甚至是那些小朋友,也能在脸上看到沉重。《八佰》在观众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许某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再长成一片茂密森林,而这片森林将会护佑这片土地,会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生命和同胞。从这个角度说,我个人觉得《八佰》很成功,成功地把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奋起抗争的精神具象化、实体化,以一种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让所有人都认可:没有国哪有家?也让大家都明白:国难当前,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无处可躲在所难逃,唯有拼死一争。
另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我除了认出了少数几个演员,其他的都只记住了角色。认出王千源是因为去年沸沸扬扬的片酬门事件,认出张译和姜武是因为这两个演员太熟悉,其他的,最后看字幕才知道。原来是陈树生是郑恺演的,原来谢团长是杜淳,原来上官志标是俞灏明,原来朱班长是魏晨,原来山东兵是李晨。。。。。。《八佰》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而不是偶像,他们都是在历史长河跳跃起来的一朵浪花,虽然转瞬即逝却惊艳了历史。这方面,我觉得电影很成功,没有巨星式的偶像包袱,没有聚光灯下的主角光芒,而是聚焦了那段特定历史中的群体形象,满身伤痕却坚毅无比的民族群像,无论是前线的士兵,还是河岸边围观加油的百姓,每一个人都散发着微弱的光,却凝聚成一片不熄不灭的希望之光,宏远而伟大。这是民族立足于世界的底气所在,是受尽压迫后的群体抗争,是同袍同泽的朴素心愿,是民族不灭不亡的力量。“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 这句台词刻骨铭心。
全片的泪点很多,眼窝浅一点的人几乎是从头哭到尾的,我还好,咬着牙拦住了很多泪水,但这次,依然是这么多年来哭得最狼狈的一次。过了很多天,很多场面依然历历在目。陈树生跳下楼和鬼子同归于尽,留下一封遗书,八个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山东兵唱起皮影戏:”半世飘零半戎生 风打灯笼照残灯 封刃挂甲马歇处 不赴瑶台再走一程“;老铁瘸着腿,挥刀唱着《定军山》,迎接最后的时刻;学生娃念了一封遗书:”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朱班长进去洗澡,高喊一声:”七班全员到齐“,只身走进浴室;最后掩护大家撤退的敢死队走向日军,主动出击为战友争取时间,一去不返;悲壮惨烈的废墟中,闪过小湖北那张13岁孩子俊秀可爱却刚毅无悔的脸;泪崩~~~
山东兵的话又在耳边回响:”关二爷是仁义,赵子龙他护着国呢。“每每危难的时候,就是有一个个这样的赵子龙,护着国守着家,才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我觉得,《歌八百壮士》,放在这里结尾很合适:
《歌八百壮士》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