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
村姑娘变楼少妇

村姑娘变楼少妇

作者: Methinks张齐 | 来源:发表于2016-08-04 16:10 被阅读124次

    新中国成立也就六十七年,六十七年仅仅只是两代人的衔接,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个体城市人。加上改革开放也才二十七年,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姑娘城里长,城市姑娘变楼妇”的城市现象,改革开放前后的城市少有高层居民楼。而有的更多的就是“村里姑娘变楼妇”,变化的转折点在于成家,变化的差异在于前后外在环境的截然不同,由此产生的巨大心理变化。以前的城市都是农村,现在的农村是以前的城市,在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中,我看重的是人内在的精神必须随外在环境化解转变的这一部分。我要说的,相信你都懂。

    村里姑娘那些年,爬草垛,钓鱼虾,下河游泳,自行车赛跑,每天饭点都难得回家,大自然的美妙总是让人留恋忘返。可以说,对家的感觉就等同于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感受。这是经济落后带给人们的精神盛宴。人与人之间一样的贫穷,买的起零食的就是有钱人,而这样的区分仿佛又等同于无区分。老人和小孩,村妇和村姑娘都能聊的开,串门数家常是人之常情。

    很多年后,城市开始发展了,农村力挺工业,农村却更贫穷了。刚开始走出来的人,不是为了单一的赚钱而放弃山清水秀,而是为了摆脱生存压迫,能够活下去,而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农村那会确实活不下去,外出闯荡是一条生路。多少父辈开始背井离乡,他们的孩子,特别是他们的女儿们都是乡村的小姑娘儿。这些小姑娘儿生在农村,却大多数不了解农村,例如我。她们一半的少年时光是在城市度过,对城市她们也还是缺乏了解,更何况城市日新月异,认识速度匹配不上变化速度。

    成家了,很多村里姑娘都成了楼妇,乡镇有楼妇,城里也有楼妇。楼里的少妇忘情于山水,却奈何不了寄情于楼房。一切外在环境以及精神物质的获取都可以通过金钱的流动得到满足。以前我觉得这样不好,后来觉得这样才好。

    大多数的人都住在了城镇居民大楼里,金钱成了塑造器和调节机。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盲目爱恨钱,而是让自己的勤劳才干变现,这个社会也能使其变现,多好。

    住在楼房里,都少不了楼妇。哪个家还能少个煮妇呢?绝大多数楼妇都是由村姑娘变来的,这楼妇该如何操持料理居家生活,是头等小事。

    别人的,攀谈不起,我就谈谈自己的楼妇生活。买多少地摊货都不如买一套如意的茶具,衣服会旧,鞋子会破,唯有泡茶越泡越香久。女人容易情绪化,没有了乡村田园的浪漫,你总不能一个人神神叨叨或者找人发泄,泡一壶茶,你会发现,芬芳的岁月姗姗来迟,还有好多果实在等待采摘。一杯果汁那是水果的味道,一杯茶水那是芳草的气息,和着热意温暖一颗心。偶尔,就这样,喝着田园来的水,品着原野的味,这样的楼妇没品也有味。

    以前串门,而今足不出户,这不就省掉了三寸金莲的包裹之痛,却享受到了不用裹脚就能享受的三寸美好。这是女人最好的时代。不用跟谁打招呼,“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不就是实现了老子《道德经》小国寡民的理想生活了吗?呵呵,楼妇都快成女神仙了。

    也不要折腾自己带不带孩子的问题,还是鼓励楼少妇走出来。前阵子,跟一个日本朋友交流,他说日本的女人也开始职业化了,不再做全职家庭主妇了。仔细一想,这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因为“易子而教”成为了社会现实。古人多么提倡易子而教,是为了省去亲情所造成的麻烦,对孩子来说避免了“爱的盲目控制力”,对家长来说能更好的让孩子成长让自己成就,多美好。现在的易子而教,还给教师劳动报酬,对教师个人和教师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殷实的报恩方式,还干脆利落,没有恩恩怨怨的拖泥带水和节外生枝。多么可庆!只有懒人和异想天开的人才会拒绝迎接时代的变革。

    出门交通发达,思念谁,想起谁,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就能聊起来,一张车票就能面对面,怕就怕思念是假的。相隔千山万水,徒步行走艰难,这是古人的生活方式,到达目的地之后就会格外珍惜怀念,而现在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徒步旅行,依然会自己都把自己感动,这就是时代的进步。赋予了你我,特别是楼妇,更多的自由和主动选择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可喜。

    不要再假装怀念乡村的美好,没有任何人剥夺你在乡村生活的权利,反而赋予了更多选择的权利。时代总是进步的,祝和我一样的楼少妇都能开怀拥抱楼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村姑娘变楼少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ic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