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写沈阳,写母校,想来想去,四年沈阳。有人说过,大学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好像也没有哪个地方比大学还让我们魂牵梦绕了。故乡,是归处。大学不是归处,是起点。
我也是自诩读过不少书的人了,然而却也从写不出什么好一点的文字。知乎上曾有人问,为什么读过好多书和没读过一样?我想我大概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毕竟读书曾是我的唯一浅薄的爱好,如今看到书,对它也是有莫名的情感的,既欢喜,又感慨于读了这么多书,有什么卵用。诚然,我读书纯粹个人喜好,戒不掉而已。因而不是为了什么用处,反倒不拘于高雅和庸俗之别,喜欢,便沉溺其中。最近思念母校,也是想写点东西,抒发一下情感,却因于文字匮乏,并不能写出什么。
高考考的一般,然而却也对的起没有认真学习的我。来到东大,虽是意外,却也惊喜。这个城市,这个专业,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 ,我爱它们,是因为先喜欢,再爱。来到这里,陌生的一切,有别于我18岁以前的所有认知。小城市,同样的环境,纵使人各有差,但是却也是差不太多。以前总以为自己说的虽不完全标准的普通话,却也是类普通话的。到了这里,下了车,就有学长来接,虽已不记得学长的样子,却记住了那句话,学妹,以后在这里要说普通话,不要再说家乡话啦。我的普通话,时至今日,也是带着一点东北味儿的,也是因为在沈阳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说普通话吧。这个专业,其实我报考的时候对它仅有的一点认知是和政府有关系,和事业单位有关系,到底做什么的,却是不清楚的。学了四年,才晓得,一毕业就走这样的路,可能是养不起自己的。但是我却是喜欢的,和高尚的情操没有关系。和自己天生的感性大抵有些联系。从小到大,看电视剧,看书还是什么的,尽管知晓这都是一些虚幻的情节,并不真实。然而总不由自己的舍身处境,哭的一踏糊涂,跟着高兴而高兴,难过而难过。我妈总是说我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慢慢长大,书读的愈多,乱起八糟的道理和理论看了不少,却再也不是所谓根正的孩子了,歪理讲起来时是一套一套的。有些事,没经历过,却也看到听到过,一颗心肠也是慢慢的硬了。
我们这个专业与这个学院的名字委实有点不伦不类,当然是因为东大的文科并不怎么样,虽然号称综合性大学,和其工科一比,文科简直只能算只手,我们专业虽然好那么一点,却也撑不起一个学院。所幸的是我们还有那么几个比较愤青的老师,负责,讲课又有料,对于我的影响多少有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然,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而我在大学却也碰到了几个,是我之幸。其中,当属文法学院“三大愤青”。具体名讳不表,但是老师们对于我们的言传身教,委实受益良多。大学四年,有几个好老师,有几个可以戳穿,可以彼此理解的朋友,一个逐渐形成的三观,这四年,东大不偿负我,未来,我努力不负东大之名。
其实东大让我惊喜的还有建筑和风格。我是一个有些民国情节的人,对于历史,对于过去,有感情。东大恰好是一个有故事,有历史的学校,九十年的长河中,它淌了过来。因为种种原因,它已不复往日盛名,但是沾染着历史绯色的它仍然独特的隐现于这白山黑水之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他那特有的建筑和某些隐隐的坚持,不便一一道来,却仍然是每个东大学子心中的独特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