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虽然借口都不成了,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呀……
自暴自弃的说“我就是想变得更好,可我能力就这样了”,也并不能缓解焦虑与苦恼,本质上是因为“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解决焦虑与苦恼,获得内心满足,才行!
既然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源头。
内心的“虑与苦恼”具体是什么?用书中的话说是“讨厌自己”。所以问题就变为:为什么讨厌自己?
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很害怕,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非常害怕自己被人拒绝和否定!比如,害怕写的文章没人喜欢、害怕表白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害怕做不了一个完美的好妈妈……
如果是这样,首先要承认这一点,接受“现在的自己”,再鼓起勇气去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哲人说:“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因为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阿德勒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苦恼都是因为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自卑与竞争而来:
自卑: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
自卑就是劣等感,价值更少的感觉,是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的感觉。
自卑来自主观判断,与他人无关。
但自卑感并不是不好,关键是需要向上的心态:
1、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对于已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当下的行为。
2、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比如因为对学历自卑,就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因为表达逻辑不够清晰,就学习演进、文章写作等。
但若消极心态,就是自卑情结。
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比如因为学历低,所以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因为表达逻辑不清晰,就什么都不说,也不思考。这只是把自卑当做借口,不想真正改变,不想真正努力,不愿意牺牲娱乐玩耍的时间,不想成功。
从形态上来说,自卑情结还可能发展为“优越情结”。特意自吹自擂,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比如说,“我要是学历够,我也能成功”、“我只不过被表达方式影响,其实我的观点很厉害的”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
自卑情结还有个展现形式为“夸耀不幸”。就是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通过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作武器,让自己变得“特别”、“弱势”,进而支配其他人。比如网上常见的“我就是素质低,没上过学,所以你们要……”
竞争:人生不是与他人竞争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招聘找工作,我们的成功、进步都是在排名中取得靠前名次,所以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往往容易被认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
虽然在生活中,避免不了把自己和他人做比较。但每个人的条件、遇到的情况都不同。比如有人生活中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就是精英教育,通晓多国语言;有人上大学被录入到了10年后的热门行业,比如AI、数据分析等。这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就算这样又怎么,我还是“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
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同样把比较对象换成自己,把他人当做伙伴,是不是根本不会嫉妒他人?而是如果羡慕他人具备某种能力,就会充满力量去行动,让自己变得更好。
近期因为疫情,大小公司业务都受到了影响,看到一篇文章《一家创业公司的自救样本:靠卖口罩机月入千万,我和团队活下来了》,其中描述的创业公司自救经历,就正好印证了所在的台州被列为重疫区无法去为客户上门服务这样的无法改变的危机中,不是为了面子坚持自己智能制造主业,被动等待市场变好,或者放弃创业,而是迅速判断市场,果断转型,选择做口罩机,坚持让公司生存下去,进而找到契机与生机。
所以,当前方的路上有障碍的时候,不妨跳出面子过不去和想快速胜出的状态想想,我还能干什么?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3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