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课47 <人地城>读书笔记

日课47 <人地城>读书笔记

作者: e4595c81eca8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20:39 被阅读61次

    日课47 读书笔记

    回家的高铁上,读完了徐远的《人•地•城》,简单记录几笔。

    徐远发现了一个现象:中国的城市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高达3.3,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在1.5以下,类似新西兰等农业大国,农民收入甚至显著的高于城里人。考虑到中国城市人群的补贴、其他隐形收入等,中国城乡收入的剪刀差,比统计出来的数据只高不低。

    中国人有浓厚的城里人,农村人的标签意识也就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从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知识结构来看,中国的城里人确实远胜于农村人。但考虑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绝大部分百姓都是农民,城乡差异度远没有今天那么大的情况,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城乡巨大的剪刀差呢?

    徐远给出的答案是农村土地产权问题。

    土地作为房地产的第一性原理,是整个行业思考的逻辑起点。而城市作为文明发展的载体(所有的文明现象,都是因为族群-城市的聚集,才得以繁衍与兴盛的),也绕不开土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土地有几次重大策略:

     1、 土地产权从归属百姓,变成了归属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激发百姓仇恨,利用政治权威,没收地主、资本家的土地、资产,并且约定农村的土地归属集体所有。1982年修宪,明确约定,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至此,中国百姓不能像国外一样,拥有土地的产权,不得对土地进行交易与获利。

     2、 改革开放需要激发生产力,激活市场。因此深圳1988年的第一次土拍,法律认可开发商可以交易土地的使用权。即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创造性的利用住宅的70年产权的方法,激活了市场需求,也打开了之后30年的房地产大浪潮,房地产的资金规模、对GDP的影响权重不断放大,并成为中国第一大行业。

    城市的土地使用权的放开,可以交易、流转、抵押、变现激活了城市。但是农村的土地归属集体所有,关于农村土地的使用、交易、抵押一直被严格的管控和限制。农民在土地上辛苦劳作,最终只能收获很少的收成收入,远远赶不上在城里打工。而集体所有制,也使得农民不能针对土地及其使用权打任何的主意。

    中国农民本质上,只是土地的代耕者,而非所有者。

    农民无法交易土地的使用权,无法获得第一桶金,理性选择是去城里打工。而几亿农民工进城,才支撑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这么巨大的产业人口的红利,全世界仅此一家。今天中国城市的高度发达,城市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变相是农民补贴了城市,我们薅了农民的羊毛。

    那么为什么不允许农村土地,尤其是农耕土地的流转呢?官方说法是要守住18亿亩农耕地的红线,保证中国作为大国,在粮食领域可以自给自足,不受外国约束。而事实上中国的粮食自给自足率,高达90%以上,确实消灭了的粮食安全隐患。但是代价是什么?中国的粮食价格显著的高于国外,中国的大豆价格,大概是美国的3倍,普通粮食也是美国的1倍以上。哪怕考虑运输、汇率等等成本,进口粮食依然比国内自己生产粮食要安全的多。

    如果能够适当的放大进口量,并且在国外拥有粮食耕种基地(比如非洲),那么国内所谓要守住的18亿亩红线的说法将不攻自破。完全可以将部分农耕用地转换为工业、居住用地,农民也能够在这样的流转中,收获土地红利和财富。

    可实际上地方政府没有任何动力做这件事。地方政府一方面是收纳农村集体用地的唯一合法买家,一方面是城市拍卖土地使用权的唯一卖家。收购的农村土地,到国家那里换来城市的用地指标,一转手,就是每亩土地50倍以上的涨幅。而且卖地收入,70%都归地方政府所有,不会被中央收走,这笔钱使用起来要比问中央要钱,容易的多。于是中国地方政府对土拍的财政依赖程度,竟高达40%-60%。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代耕者,只能获得耕种的有限收入。无法获得土地产权、使用权流转的收益。而历次改革和社会危机,莫不是解决或者无视了农民的深刻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中国有可能爆发下一轮的财富与社会进步。

     每一座城市就像一个股票,我们在城市工作、买房相当于拥有了这个城市的一些股份。中国过往改革开放,通过农村补给城市的方法,使得每一个在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买房的人,获得了发展红利。但未来这种红利是否继续存在,要思考土地这条第一性原理,所有逻辑基石有没有改变。 只要没有改变,这个红利就将继续长期持续下去。

    只要中国城市的土地资源,继续代表着城市资源,权力资源的集中,那么我们最理性的选择,就是贴近城市的土地。时代大潮的游泳者们,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借助大势,享受泡沫或者羊毛的红利。并保持敬畏心和观察,随时关注基础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

    这样,就和陆铭的《大国大城》逻辑交圈了。随着农村土地、人口、资源源源不断的供给给核心城市,北京和上海未来会成为辐射超过1亿人口的城市群落。那么现在只有两三千万人口的京沪还有没有未来,这里的房价未来还会不会涨,工作和事业要不要贴近这里的机会,答案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想起来最近看《华杉解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核心逻辑,是要创造局部的优势,创造兵力的压倒性优势。能够在时间、空间上创造一股势,使得我方势力可以压倒性的优于对手。实现以正合、以奇胜。中国城市的发展逻辑,也可以看待成,执政党利用有限的资源,聚焦到重点城市上,在一个微空间,拥有了绝对优势的兵力(人口、资源),进而获得了胜利。

    也就是在关键问题上,要舍得投入,放大投入,任正非的力出一孔,压强原则。集中资源,突破关键问题和瓶颈的逻辑。只不过城市和农村是空间战场,研发和选择和职业战场,职场和家庭是人生战场。在关键点上,要敢于投入压倒性的资源(时间、金钱、精力),才有可能获得大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课47 <人地城>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li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