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读书笔记4:《群文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第四章

我的读书笔记4:《群文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第四章

作者: 月上柳梢头2017 | 来源:发表于2019-10-02 21:39 被阅读0次
    我的读书笔记4:《群文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第四章

    第四章为《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主要对其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阅读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记得在读研时,导师曾对我们说过,看一本书首先要看书的目录,框架清不清楚;写一篇文章,要学会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因为哲学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内核吧,任何问题的研究,先从现实问题出发,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率先所要寻找的的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而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以哲学为本。

    故而在这一章中,我们会不断地与一些哲学、心理学和阅读理论相遇,有一些是我们寻常所在强调的理论概念,比如读者理论、情境模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等,有些是我们在实践却不知道专业名称的理论概念,比如故事模型理论、图式理论等等。

    在本章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两个模型 ,即跨文本模型和情境模型(P125页、P126页)。跨文本模型指的是各文本来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各文本来源与所对应的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跨文本模型是以文档节点为基本元素所构成的网络形式存在,每个单一文本都会在网络中占据一个相应的位置(节点)。节点通常包含作者信息、文本信息、写作缘由、文本受众等基本内容。(P126页)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让我不禁想起了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其非连续性的文本选择依据可不就是这些所谓的“节点”吗?

    另一个模型是情境模型,指的是在每个单一文本的情境模型基础上进行再次加工所形成的心理表征。情境模型中既包含每个单一文本的内容信息,也包含这些文本信息之间一致或者冲突之处。阅读者的任务就是整合所有这些文本信息以形成统一连贯的心理表征。(P126页)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自我个体不断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以引发读者个体与书中人事的共鸣感,以做到“感同身受”。说到底,阅读是读者个体的身心情感体验,读者与文本的共鸣感愈强,其情感体验则愈丰厚。

    另外,本章还给我的启示是逻辑框架图的重要性,有时候文字表述的概念一时无法让读者快速了解,借助于分析框架图则可以较快速让读者认清概念分析。比如有关解释学的逻辑框架图,借助于图形和少量的文字,其概念的本质内涵便已陈述清楚。曾经听过一位大学教授的讲座,他说,你论文或者课题的题目中就可以提炼出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大致画出分析框架,论文或课题的核心内容便出来了。有时候我们在处理论文或者课题时,鉴于时间跨度较大、文字材料较多,容易出现前后矛盾或者前后不一的情况,而分析框架的存在,就能够较容易避免上述所说情况。

    当然,身为一名教龄不长的语文教师,本身语文素养还不够,理论积累也浅薄,面对着一个有一个出现的新名字、新名词,无法一时将其理论内容消化,还需要常读常新,温故知新。但是不可否认,阅读艰涩难懂的理论,若是能厘清其脉络、搞懂其意思,对个体的成长无疑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读书笔记4:《群文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第四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mr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