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荐看《七个习惯》,和很多书一样,作者会举出范例让读者更简单清晰的理解作者阐述的观点。
作者有一段是讲述自己的一个儿子,成绩差、体育差、人际交往也很糟。作者通过改变自身想法,改变自身行为,最后孩子各个方面得到了改善。最初我没有看懂,作者内心发生了变化,行为是“无为”,这个和孩子最后的改善没有任何实质的联系,那么外部条件于孩子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孩子的状况发生了质的改变呢?
这段时间和我家小朋友痛苦的磨合,不停的自省。突然脑袋里又回想到《七个习惯》作者写的这段。
突然我理解的作者的意思,但是实际上需要脑袋里本就有一套和作者同步的理论概念,不然确实难以理解。我想试着用普通人的观点去解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孩子在成长期,是需要极大的安全感的。所谓的安全感很广义,比如父母的爱、父母的接纳、肯定等等。当安全感被满足之后,孩子才会有精力、有勇气和主观能动性去向外界去做探索。
现在的社会给孩子的要求过于高,家长受外界的压力、虚荣心的影响变得十分焦虑。这份焦虑影响了家长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影响了家长看孩子的目光、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肯定和接纳;仅剩的是催促、施压、否定以及责骂,他们丧失了安全感。当内心缺失安全感时,孩子只有惶恐,父母还在不断填鸭,孩子根本没有能力把他们需要吸收的进行内化。他们得有空间,让他们好奇、经历、试错、总结、最终掌握。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行使父母应该的责任,无条件的爱孩子、给他们满满的安全感。不要替他们学习、生活,让他们自己掌控生活,真心的相信他们,愿意给他们时间,守候在他们身边。也许时间会漫长,但是他们在内心得到足够的爱的侵润,就像鲜花一样,根部营养充足,自然会花开。
网友评论